中堂记忆 | 中堂旧粮仓的“前世今生”
东莞+-中堂视窗 2025-01-08 10:46:18

■浅圆仓

■粮仓一角

■每逢交公粮和买余粮,家家户户会通过水泥船、手推车、手扶拖拉机等方式把粮食运来,确保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公粮”收储任务

■东莞市中堂粮所

圆形的、方形的,尖顶黄墙、红砖黛瓦……在中堂镇海傍街和潢涌村西桥坊前街,隐藏着一座座被时光遗忘的“宝藏”。这些就是中堂旧粮仓,它们曾是丰收的象征,在时代的光影流转中更记载了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厚重。记者近日获悉,2024年10月底,中堂粮所已完成所有储备粮的出库工作,将不再储粮。接下来,中堂谋划将其打造成一个文旅景点。

粮仓,粮食收储之所,承担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社会功能,在过去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粮仓是人们心中的“定海神针”。走进粮仓,只见空旷高大的空间布局,干爽又通风。据介绍,中堂镇粮所现有9座储备粮仓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仓容为9350吨,储备数量为7167吨稻谷。

“最早的粮仓是‘苏式仓’。”据粮所相关负责人说,它的特点是比较低矮、瓦面,中间有木头支撑,顶部是金字塔架构。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又推出特有的浅圆仓,这种浅圆仓被习惯称为砖圆仓。顶上有个口用于观察粮食,有楼梯上到仓顶。粮管所收到粮食后,由农民沿楼梯挑到第二层,然后倒入粮仓,从上到下将粮仓蓄满粮食。储藏粮食,最怕的就是遇到发霉、虫鼠雀害等。得益于这种浅圆仓,其上装抽风机,下开通风口,由于房子是圆形结构,库内空气形成负压,极具通风效果。另外,圆形粮仓也相对容易对付虫鼠雀害,且易使用机械化作业。

中堂粮所当时工作人员李生跟粮食打交道已有几十年。他回忆说,每逢交公粮和买余粮,家家户户会通过水泥船、手推车、手扶拖拉机等方式把粮食运来,往往要排很长的队,“收粮的把关工作很严格,要看里面有没有沙子、杂物,晒干的程度是否够,如果抽检发现这些问题,就会拒收退回。”

中堂是水乡地区,旧时也是鱼米之乡,粮仓多依河而建,大大方便了粮食运输流转。老一辈中堂人回忆,每年粮食成熟后,农民把收割下来的粮食晒干封好,然后把上交的公粮和余粮运过来,粮所工作人员顶着烈日一一检查把关,使每一粒入库的粮食都成为合格粮,确保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公粮”收储任务。中堂的黎先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放暑假时就在粮所打暑期工,主要是做验粮和过秤,一车车的粮食拉进来,一干就是一天,一个月能挣200多元。在粮所的岁月,成为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据《中堂镇志》记载,1949年—2002年,中堂粮管所完成国家粮食征收任务23.27万吨。在计划经济年代,粮仓在收购储存农民生产种植的粮食和供应居民日常口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统购统销年代,居民粮食凭票供应。那时,吃商品粮、国家粮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有单位的老职工介绍,当时每人每月30斤粮票和半斤油票,凭票来粮管所购买粮食和食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商品粮、国家粮、粮票、油票、布票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农业税取消后,千百年来农民种田“交皇粮”的历史宣告结束。征收公粮轰轰烈烈的记忆在人们心中慢慢退去,曾经家喻户晓的“粮站人”似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百姓的命脉,粮仓则承载着这段记忆与历史,也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要爱惜粮食,居安思危,勤俭节约。根据市的工作部署,2024年10月底,中堂粮所已完成所有储备粮的出库工作,将不再储粮。这些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旧粮仓, 接下来将其作为中堂文旅规划的一个点进行打造,让市民能够在粮仓的观赏游览过程中,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相信旧粮仓也将会陆续迎来属于它们的华丽转身,为助推中堂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字: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范清丽 邱发平 图片:萧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