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职教动能|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中高企纵横贯通 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东莞+ 2024-12-29 20:12:15
编者按:

  挥笔题诗书吉庆,开樽雅兴话丰年!2024年,经过高质量发展的一年,东莞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从建设党建工作品牌,到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揭榜;从产业学院全覆盖,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从技能赛场“匠”人辈出,到现场工程师班的校校落地……东莞中等职业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东莞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促进就业创业、增进人民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岁末之际,东莞日报特别推出“2024职教动能”系列报道,走进东莞职校,深度展示东莞职校赋能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动能。敬请垂注。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2024年,东莞率先在广东省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在中职学校开设“现场工程师专班”,围绕着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东莞市教育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确定包括现场工程师培育在内的146个项目为2024年东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揭榜活动中榜项目。其中,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校长赖慧豪申报的“中高企纵横贯通 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项目揭榜成功,不仅成为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为全省贯彻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贡献了东莞样本。

攻坚揭榜

率先践行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响应时代之需,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

作为2024年攻坚揭榜的中榜者,赖慧豪既是职业教育从教者,还是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坚决拥护与率先实践者,对现场工程师的内涵和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现场工程师是指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人才,是指能够在生产、研发、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是连接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制造业当家的东莞,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于产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赖慧豪说。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校长赖慧豪申报的“中高企纵横贯通 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项目揭榜成功

因为深以为然,所以躬行实践。担职校长的赖慧豪一马当先,带领教师团队扎根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沃土,积极参与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及电梯维修与保养这两个紧缺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专业领域,创新提出“中高企纵横贯通,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并在2024年全市攻坚揭榜项目中,成功揭榜。

不仅如此,学校这一项目还经省推送参加全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遴选,意味着学校整体更高质量发展有了强劲的助推器,现场工程师培养也有了东莞特色的样本。

破解难题

提出中高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持续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供给不足,学校教师“下不去”、企业大师“出不来”,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对接、培养质量不高;又比如:国家明确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为基础地位,肩负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双重责任。而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只是在中职学段进行培养的话有较大的难度等。

如何打破瓶颈,破解难题?赖慧豪认为,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不断发展的需求,既需要中、高职纵向贯通,也需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横向贯通。

2024年,赖慧豪以东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国家智能制造转型的先锋城市,聚焦工业机器人和电梯维修等两个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攻坚背景,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提出通过“中高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贯穿企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共同打造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数字化培训体系与资源四个攻坚思路。以期通过中高企纵横贯通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的实施,引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聚焦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基本培养模式,全面推动产教协同育人,系统布局现场工程师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

探索创新

四大举措护航现场工程师培养

来源于现场,培养于现场,服务于现场,是对现场工程师内涵最通俗易懂的解释,也是学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探索实践中的极致要求。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从四个方面为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保驾护航。

在培养人才主体方面,学校与“中高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学校+平台+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与高职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衔接、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从中职到高职的连贯教育路径。另一方面,学校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华晟”)、东莞市思榕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平台+企业”的方式。其中,北京华晟经世提供专业课程研发和导师资源,东莞市思榕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培养各个环节的实施策略更加精准。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落实岗位实习和共同制定能力评价标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中高企联合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内容紧跟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进行科学构建;二是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等。比如一年级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见习,了解以后的现场工作环境与内容;二年级在校期间,企业实际项目入校,采用真实项目真做的方式参与实训;三年级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生产。

▲校内实训场所真环境

通过这些培养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感受“现场感”,师生共同开展技术开发、科研创新,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确保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技术人才,符合企业的生产需求。同时,通过三方长期合作共同打造持续发展、共赢发展的校企共同体。

以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校企联合培养40名工业机器人现场工程师,按照培养目标,他们将具备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等知识和技术技能,为社会提供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操作、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销售和技术支持领域、售后支持、机器人工作站操作和维护、产线规划等机电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真岗位学习

在学习形式上,探索项目式学习。首先,学习的场景发生了改变:学生学习的环境是真环境、真岗位、真项目,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真实岗位要求作为教学标准,引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其次,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同时,学生还可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老师起辅助作用,鼓励学生自行执行任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有效锻炼。

“项目式学习,整体的学习方式和氛围更加开放,主观能动性更强。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还要进行成果汇报,由学生自行设计汇报PPT,体验企业真实项目运营的全流程。事实上,这种模式将企业、项目部分的内容更加前置化,学生们在真正进入企业工作后上手更快,更易被企业所接纳。”该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讲师程振中介绍。

在师资方面,也有别于传统的课堂,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构成的“双导师制”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成效成果

生校企共生共长 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传统的校企合作中,毕业升学的学生不能走进企业,而毕业就业的学生与岗位的需求存在差距,但中高企贯通联合培养人才后,学生毕业后还能真正无缝对接到联合培养的企业中来,作为联合培养的企业,投入后有了回报。”北京华晟项目经理王鑫坦言。

▲企业课程开班仪式

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带来的“红利”并非企业独享。在2024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拿下铜奖的孟祥宇,对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魅力深有体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上课的地点就是真实的生产场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在课上遇到的难题当场就能解决,这对我们技能掌握和领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他看来,正是有了这样的改革创新,他才能进步迅速,并拿下世界奖牌,“这对我无论是升学还是未来职业发展,都深有助益。”

事实上,在电子科技学校,还有很多个“孟祥宇”。2024年9月,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聚焦工业机器人、电梯维修与保养两个专业,开设现场工程师班,共80名学生。他们不仅受益于“三段式”培养方式,能够更好地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还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获得了企业的认可;通过中高企贯通培养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加入联合培养计划,学生的升学愿望也得到了满足。

同时,学校立足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通过中高企联合培养人才,积极推进了教学资源和案例建设,探索应用研发中心通过与企业的对接,成功开发了一系列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现场工程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校企合作成果也迎来丰收: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用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资源,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生共长,为东莞乃至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能。

文字:覃凤春 图片:李梦颖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