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百花苑|东莞曲坛“黑马”乜福冬
东莞+ 2024-12-26 20:41:10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文化新城”建设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多元化,包括北方曲艺在内的多种曲艺进莞来,东莞曲坛日益繁荣,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特别是在“文化强市”建设的推动下,东莞青年曲艺人才更是纷纷冒头,展露风采。乜福冬便是其中的一匹“黑马”,以导、演、教、创为四驱登台亮相,备受业界关注。

近日,由东莞市曲艺家协会选送、乜福冬导演的快板书《边关白杨》,在第十六届北京快板邀请赛暨2024京津冀快板邀请赛中夺得佳绩,不仅其指导的学生刘子涵、郑策鹏荣获少儿组一等奖第一名,自己也荣获优秀组织个人奖。该作品今年还先后获得第四届东莞市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受邀参加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并在央视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市385名快板选手、254个精彩纷呈的作品逐鹿。位于岭南的东莞推送的作品竟能在北方曲艺高手云集的京津冀地区夺冠,无异于“虎口拔牙”,自然令东莞曲艺人振奋,并与有荣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乜福冬以“黑马”之姿闯入东莞曲坛并不突兀——如果你了解他的过去。他16岁入伍,成为武警文工团曲艺、小品、影视演员。在部队的五年间,凭借着“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韧劲和勤苦,硬生生将自己从曲艺爱好者炼成一专多能的职业曲艺演员,也为如今集导、演、教、创于一身的本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部队期间,乜福冬每年都要参演几百场演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十场演出中,有八场他参演,因为他从小就爱这个。从偷父亲的钱买第一副快板,到天天去父亲朋友家串门借电脑逐帧逐帧学习,再到语文课上偷偷背《玲珑塔》板谱……太多的故事和记忆,逐渐推着他在曲艺的道路上扬帆破浪。

也正因此,十几岁的他就在部队中走上了专业道路,并赢得了诸多荣誉,如参演小品《军令状》获第三届陕西省喜剧小品大赛一等奖,参演老腔评书《掏窝点》获武警部队汇演曲艺类一等奖,获陕西省第六届小戏小品展演表演一等奖、优秀演出奖、优秀剧目奖,参演曲艺类作品《拔毒刺》、戏剧类作品《翡翠镶牙》双双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参演表演唱《班长的针线包》荣获2018年全军野战文艺创演一等奖等,都是以第一的身姿,捧着荣誉归队。

如果人生的轨迹没有被时代拨动,乜福冬将迎着这条赛道欢歌笑语,笔直向前。但2018年,他退伍了。考虑到对曲艺的初心难改,他选择来到东莞并成为了一名教培老师,其间获得中国优秀艺术特长生才艺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艺韵东方第三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金牌指导老师”等荣誉。

所谓“顺境时多做事,逆境时多读书”,乜福冬选择东莞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安身,是因为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氛围良好,可以找到尽量对口的工作,再图回归专业。也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有这份执着和理性,他不急不躁地边工作边在导、演、教、创上下功夫。更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2年其导演的《升国旗》代表所在单位参加市曲协组织的比赛获奖后,终于加入了市曲协这个大家庭,并积极参加到各种创作、演出、比赛中。

回想三年来的创作状态,乜福冬满脸笑意。用他的原话说,“当市曲协的李润主席通过《升国旗》这个作品联系到我,让我加入曲协时,我的内心非常激动,沉潜了几年,终于上岸了。”对乜福冬而言,市曲协不仅是一个专业组织,更是一个家。在这里不仅能更快接触到各种平台和资源,帮助自己回归并走向更高的舞台,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可以在专业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

三年间,乜福冬不仅拿出《边关白杨》这个其在东莞曲坛初露尖尖角以来的最佳成绩作品,还在素有广东曲艺“小牡丹奖”之称的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大赛中多次放光彩:其指导的学生刘子涵、郑策鹏、苗峻鸣均以一等奖的成绩分别拿下了第十六、十七、十八届“明日之星”称号,他个人也连续三年荣获优秀园丁奖。

当然,这些也仅仅是乜福冬在曲艺生涯途中摘获的鲜花,他要奔赴的远方还有星辰大海在等待,还有更多的荣耀在等待,如群众曲艺最高奖的群星奖,专项曲艺最高奖的牡丹奖等。他深知一个好的舞台作品的产生,是从一个点到线到面再到台的过程,任何环节都不可或缺,才重点要在导、演、教、创齐发力,并将其融为一体。

对他而言,曲艺是面对老百姓的生活艺术,是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特别是快板这种具有“速来报”特色的曲艺,更要贴合时事、现实和具体场合,不仅要有新鲜的热点题材,还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起伏的情感和突破传统的表达手法。《边关白杨》的呈现是接地气的、有血有肉的。它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传递,生动展现了边防军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整个作品从构思整体大纲到往里面填血肉,再到不断修改、细化和打磨,融入了大量感情戏,突破传统单一、同质的叙事方式,故而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大赛的一大亮点。

教与导关系密切,是作品呈现效果好坏的关键。在这方面,乜福冬的严格和细致是出了名的。用他的话说,“不严不行,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传统曲艺是口传心授,是师徒传承,需要掰碎了让他们理解,嚼烂了喂给他们,还要棒喝和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悟”;“师父师父,既是师也是父,对待学生,不仅要对其专业有严格要求,德行更是不能放松”……为了让孩子坚持下去,他与孩子和家长还约法三章,从孩子的品德、性格、专业、学习成绩等方方面面都作了约定。甚至孩子父母没时间接送时,他也时常自己开车千里迢迢去接送孩子。特别是在导演《边关白杨》期间,他不仅白天教,晚上也常视频打卡指导,甚至为了让南方的孩子学会用正宗的山东方言表演,他就不厌其烦,一个字一个字、一遍一遍地教,直到孩子说起山东话来就像真正的山东人一样。

正因为有乜福冬这种严格和细致,东莞才能凭借《边关白杨》的出色表现,让南方孩子在北方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东莞文艺增添新光彩。而重回曲艺专业路线、“黑马”横空出世的乜福冬依旧在路上,导、演、教、创四驱驱动不断加速,许多原创作品将在明年陆续出来,一步一步走向更广泛的群众,一级一级登上更高的舞台。

文字:沈汉炎 图片:采访对象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