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正值2024年东莞市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期间,东莞市委人才办联合市商务局主办“人才赋能 扬帆出海”——东莞外贸强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广东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与200多位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探讨东莞外向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分享成功经验,推动各镇街、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招引优秀人才,撬动外贸新动能
作为全国主要城市中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今年1月至11月,东莞进出口额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7.6%,外贸规模稳居广东省第二位。一直以来,东莞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来此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东莞人才资源总量328.21万人,近八年年均增长12.3%。东莞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来莞创新创业,为外贸强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一路向“外”的新征途上,东莞外贸的出海新故事需要由更多人才来书写。
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志扬在致辞时表示,东莞外贸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持续赋能,研讨会聚焦“人才赋能 扬帆出海”的主题,切中了东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点。
“我们衷心希望各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东莞外贸强市和人才工作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同时,希望各位企业家能够继续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动东莞外贸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陈志扬说。
其中,瞄准千亿镇目标的长安镇,是赫赫有名的外贸大镇、经济强镇,拥有OPPO、vivo“两部手机”,吸引了大批人才进驻。
专家支招解惑,切入外贸新风口
出海之路,有“风浪”,也有“大鱼”,更要有引领前行的“舵手”。
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题,围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观众带来独到见解。

陈文玲认为,目前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优势,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制造业已经取得结构性优势、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明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和提升全球竞争能力,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效路径,也是规避贸易战的新战略。
“我们有一大批企业出海是相当成功的,未来,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贸易、文化等出海;另一方面,要建立政策、法律、安全、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助力更多企业出海。”陈文玲说。
外贸企业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更多国际市场状况,解决“出海”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此,陈文玲表示,一方面,政府要主动为企业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地搜索信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深度学习。
广东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以《全球视野下的企业人才管理》为主题,从微观角度,围绕全球局势、产业链变革背景与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出海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及面临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要素、管理策略与模式和人才管理理论等五个方面,与现场200多位企业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王斌看来,目前,外贸形势已从初始“出海”进入深度“入海”阶段,从以往的出口服装、玩具、小家电等轻工业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汽车、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为主。在深度“入海”阶段,王斌表示,企业将面临着合规监管、人才招聘、文化差异等复杂的挑战。寻找员工是企业出海最大的用工难题,而法律法规和跨文化管理是长期挑战,很多企业正探索从全球派遣到管理全球化人才队伍的模式转变。
是人才,进莞来!王斌还建议,出海企业要根据国际化目标和战略定位来制定适配的人才管理战略,灵活推动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建立系统化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培养模型。此外,王斌还介绍了情境理论、工作嵌入理论、强互惠理论等前沿理论,为企业提供人才选拔及管理的更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