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兴农人③ |刘伟冠:返乡创业将荒地打造成香蕉示范园
东莞+ 2024-12-12 21:07:44

“麻涌香蕉大又多,蕾蕾像个大猪萝;待到秋来蕉子熟,香气飘过五条河……”秋风起,香蕉熟,香气伴着田地里孩子们传唱的民谣飘向远方。刘伟冠回忆起儿时麻涌香蕉的盛况,至今仍历历在目。

80后刘伟冠辗转多地种植水果,2023年他回到老家麻涌创业,将一片荒地打造成400亩的香蕉示范园,“种了10多年的水果,还是觉得种植香蕉顺手。”

80后回乡创业种香蕉

麻涌镇地处珠江水系东江下游,自古以来盛产的香蕉香味浓郁、清甜可口、肉质细腻,系岭南四大名果之一。站在麻涌新沙路的伟冠香蕉园里,眼前就是佛莞城际麻涌站。传统的香蕉林,与现代的城轨站,相互交织,绘就现代都市农业新图景。香蕉叶下话香蕉,深耕农业产业10多年的刘伟冠感触良多。

“我的父母都是蕉农,童年就在香蕉林里度过。”刘伟冠说,小时候,总听村里香蕉树下乘凉的老人们讲,麻涌香蕉最古老能追溯到元代,这片土地世世代代承袭着种植香蕉的传统。“我的祖辈们也不例外,到了我这一辈从小就在香蕉地里野蛮生长。”在刘伟冠的记忆中,蕉林成海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种,收获时天没亮就去林里砍,香蕉又大又黄。那个时候,麻涌香蕉亩产达4400公斤,不仅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状,还成了作家笔下的传奇。

2009年大学毕业后,刘伟冠带着娴熟的种蕉技术,跟着村里香蕉种植能手到外面闯荡一番。“惠州、肇庆、韶关,都去过,种植成百上千亩的香蕉。有产量、有技术,但总感觉没有麻涌香蕉的气质和品位。总是卖不起价钱。”刘伟冠如是说。

“种香蕉就是看天吃饭,有些年景还不如打工和做小本生意踏实。”刘伟冠早就想改行做生意。但是,除了一身种植香蕉的本领,他兜兜转转10多年,看到东莞致力发展都市农业,他还是决定回到家乡,重新深耕香蕉市场,“毕竟有感情,也懂香蕉。”回到麻涌,刘伟冠承包一片荒地,全部种上了香蕉。

荒地里创建香蕉示范园

“回到麻涌,回到老家,感觉特别亲切。虽然是重新开始,但我充满信心。”刘伟冠告诉记者,“两年间,主要干好两件事。一是香蕉产业化,引进巴西香蕉、粉蕉等优良品种,提升香蕉的经济价值。二是香蕉品牌化,获得‘麻涌香蕉’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授权,进一步推动麻涌香蕉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巴西蕉、粉蕉的甜度高、口感好、好运输,深受市场青睐,卖得起价钱。”刘伟冠经过调研,发现麻涌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水乡气候,气温比较高,适合巴西蕉、粉蕉的生长,最关键是能够实现“保证当年种、当年收。”

巴西蕉皮厚耐储存,味道特别甜,香味浓郁。其中,有青绿色和鹅黄色的品种,剥掉皮后,肉质呈鹅黄色,香甜可口。巴西蕉的甜度和香味非常适合直接食用,无论是作为水果还是甜点都非常棒,市场非常宽广。与香蕉和大蕉相比,粉蕉皮薄肉厚,肉质滑,口感清甜,深受广东消费者喜爱。

看到了市场前景,刘伟冠2023年在麻涌新沙路周边承包了400亩荒地,种起了巴西蕉、粉蕉,打造成麻涌镇内最大香蕉连片种植基地。其中,124亩的巴西蕉当年就获得丰收,总产量96万斤,平均亩产量7800斤,相比本地香蕉平均亩产4000斤,增产优势显著。产量增加一倍,价格又高,坚定了刘伟冠种好香蕉的信心。

当然,丰产增收的背后,也离不开农科部门的技术支持。刘伟冠坦言:“香蕉最怕枯萎病,一旦遇到,香蕉植株凋萎,枝叶变色腐烂,基本上是颗粒无收。以前遇到这类病害,种植户要么换种,要么换地,基本上一年一换苗,两年一换地,增加成本支出。”在市镇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刘伟冠应用无人机统防统治香蕉病虫措施,对香蕉枯萎病实施“五位一体”管理,通过土壤病原菌含量快速检测、土壤调理培肥、抗耐病品种选育应用、添加有益微生物、少耕免耕栽培等综合防控技术,从源头杜绝了此类病害。

如今,遇到病虫害、技术瓶颈等问题,刘伟冠就会立即“摇人”,邀请东莞农科中心的专家到现场指导。此外,在当地农业部门支持下,他坚持按“麻涌香蕉”的标准种植香蕉,成功认证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使用“麻涌香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授权。

在东莞,伟冠香蕉园小有名气。香蕉产量高,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2023年,刘伟冠成立了香蕉公司,注册伟冠香蕉的品牌。目前,刘伟冠种植的巴西蕉和粉蕉将于2025年3月采收上市,预计总产量310万斤,年总产值将超过400万元。

刘伟冠在一片无人耕种的荒地上高标准建设果园,打造成香蕉先进种植技术、设施、模式的高地和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同时通过培训班、现场推介会、人员参观学习、线上直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帮助当地1000多名蕉农,提升了香蕉种植水平。上个月,伟冠香蕉园还获评东莞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成为东莞第一家香蕉示范园。刘伟冠说,“我相信麻涌香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香蕉树结出的‘金娃娃’将走上岭南特色农产品的‘星光大道’。”

文字:周桂清 图片:张伊琳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