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东莞:领略“世界工厂”的另一面
东莞+ 2024-12-03 09:43:18

“东莞不只是‘世界工厂’,更是科创的热土”“我看到了大国重器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我也看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实践。从源头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写稿逻辑很顺”“我想了解香港和东莞在客运方面如何推进合作”“我想向澳门市民传达东莞的另一面”……

12月2日,“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走进大湾区联合采访活动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巨正源等单位,了解东莞的科技创新活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发展的生动案例,领略感受“世界工厂”的另一面。

本次采访由中国记协组织主办,来自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新华社广东分社,以及香港、澳门媒体代表约30人参加本次采访活动。

■粤港澳媒体采访团走进散裂中子源展厅参观,了解其工作原理和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 陈栋 摄

“我想对外传播东莞的另一面”

当天,采访团一行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展厅参观,了解散裂中子源的立项建设过程、建筑分区、科学设施功能、园区未来规划,以及其工作原理和重要战略意义。

据悉,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散裂中子源持续稳定高效运行,已完成12轮开放,每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时长和效率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目前已完成了超过1700个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如锂离子电池特性、太阳能电池结构、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量子材料、功能薄膜、高强合金、芯片单粒子效应等,为国家诸多领域的战略需求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关键的研究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散裂中子源建设了8台合作谱仪,已经陆续投入运行。

香港TVB无线电视首席记者、驻广州记者陈卓康表示,采访散裂中子源的科学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尤其散裂中子源和香港的大学有密切合作和联系,互动频繁。“这次采访很有收获!”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采访团第二站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厅,首先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

当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探索形成“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共建联合工程中心模式,以及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等四大模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松山湖答案”。

“我想展现给海外受众东莞这个‘世界工厂’的另一面。它是如何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变成一个科创引擎。”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记者李添岳参观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后表示。

“这次来东莞其实是大开眼界,看到东莞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也希望通过这一次的采访可以让澳门市民特别是青年,看到东莞的科创活力。”澳门《市民日报》记者何隽捷表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张俊荣接受采访团记者采访

感受湾区制造业出海新通道

当天下午,“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走进大湾区联合采访活动走进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以下简称“空港中心”)、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了解莞港深度合作的创新举措,以及东莞企业的发展。

在空港中心,采访团先后到1号仓101展板参观、2号仓安检区和公仓内部参观、1号仓国泰货站参观。

据悉,空港中心横跨内地与香港两个关贸区,是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它创新性地将香港机场货站功能和服务延伸至东莞,实现海关监管与航空安检、理货打板一体化作业,成为湾区制造业出海新通道。

“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于11月28日启用。我很想了解,香港机场跟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还有在客运方面香港机场是很强的,它跟东莞的合作如何把香港机场的客运能力进一步放大、进一步加强。”陈卓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自2023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空港中心通过深化粤港两地互联互通、促进优势互补,为香港贸易中心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类中间品占比达到70%,已累计服务企业651家,进出口商品种类扩大到738种,货运量达9984.46吨。

“由于空港中心引用了香港航空安全的制度,所以货物在这里就按照香港国际机场对产品的要求。货主只要将货物交到这里,就跟交到香港国际机场一样。”香港机场管理局航空货运及后勤总经理(东莞)郭鸿宁向记者解释道。

据悉,空港中心落户于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内,在全国首创跨境安检前置,按照香港机场货站标准建设,将香港机场货站的出口货物集拼、安检、打板,以及进口货物拆板、理货等物流核心功能跨境延伸到东莞,实现出口航空货物的“直装”和进口航空货物的“直提”。

在位于沙田的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团了解这家广东省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商的创新发展情况。

据悉,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项目2019年10月在立沙岛精细化工园正式投产,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均已投产,聚丙烯年产能可达120万吨,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基地。

“因为其广泛的用途,聚丙烯被业界比喻为‘工业大米’,具有高回弹性、可降解性、耐化学性、隔热性、绿色环保等优势,已成为食品包装、医卫、汽车、玩具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的必备原材料。”巨正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忠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采访团参观了解这家精细化工产业链龙头企业,就聚丙烯这一产品的特点、市场应用、产能,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纷纷向何文忠提问。

“目前主要的客户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填补华南地区聚丙烯需求缺口。同时巨正源也在向外出口,比如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逐年提高,去年是1.37万吨,今年预计可以超过5万吨。”何文忠表示。

从“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到架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铁索桥”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再到空港中心、巨正源,“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采访团一行在采访中更新、打破对东莞的固有印象,在采访中收获对“世界工厂”的全新认知,领略感受“世界工厂”的另一面——“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记者 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