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也叫海上陶瓷之路、茶叶之路,但作为香料之路,了解的人却不多。海上丝绸之路,其实还是一条满载奇香异草的“香料之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海上香料之路犹如一条熠熠生辉的纽带,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海上丝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意义特殊而重要。然而,相较于海上丝绸之路对丝绸、陶瓷、茶叶的宣传,香料这一同样重要的商品,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权威的学术载体。
2024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推出的《海上香路——中国世界》(以下简称《香路》)一书,填补了这个遗憾和空白。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海上香料之路那段辉煌历史的大门。
《香路》在研究海上香路方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和写作方法。作者不仅深入探讨了香料贸易的经济动因,还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个角度对海上香路进行全面剖析。这种跨学科的方式,使读者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海上香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时空经纬(人类性),考据佐证(学术性),散文笔法(文化性),“三性”合一,是我阅读这部著作最深刻的印象。
一、时空经纬,《海上香路》贯串人类发展史
通过阅读《香路》,我们对海上香路的历史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海上香料之路起源于古代,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东西方贸易的繁荣,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它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了解这一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海上香路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影响。
比如第一章,挖掘“鉴真东渡,不能没有香”的历史侧面,作者引用日本文豪真人元开(721—785)撰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详细记载了鉴真六次东渡的情况。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派遣僧人荣睿、普照来我国留学,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年),鉴真接受邀请,准备第一次东渡日本;一直到753年第六次东渡,才成功抵达日本。鉴真以香为媒,通过传播香药文化,使得中日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第三章“海上来香:异域香料与华夏的相遇”中写道:
“古巴比伦是世界上早期形成的香料交易中心,当时的人们把香料、宝石和黄金并称为‘三宝’。”
“在寻找香料的路上,葡萄牙人是先驱。国王若昂二世登基后,就将找到印度航路作为国家使命。他派出的航海家及其船队先后到达今天的加蓬、刚果、安哥拉、纳米比亚的大部分海岸。1487年8月,若昂二世直接命令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1450年—1500年)率领船队起航,希望他绕过非洲南端,最终抵达盛产香料的东方。”
中国香料从海上走向世界、异域香料从海上涌向东方。以“香”的名义,《香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互为交叉、贯穿,将数千年的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勾连起来,让读者获得了历史厚重感和现场感。
二、考据佐证,《海上香路》筑起学术博物馆
《香路》的描述对象,一是香料本身,包括香料的制作、香料的用途等;二是香料的交流和影响。这两个方面,作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先说说《香路》对各种香料的描述,比如万香之王——沉香。
沉香:历经劫难而香
沉香位列四大名香之首,被誉为“万香之王”。沉香又名蜜香、栈香、沉水香等,其结香方式非常特殊。沉香树受虫咬、刀砍等,会分泌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油脂以保护自我,从而在伤口附近结香。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较早记载沉香的结香方式及命名由来:“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于水中则沉,是谓沉香。”砍断根部,通过人为方式让树受伤,再经数年,可以得到坚硬而黑的香脂,因可沉于水,故名沉香。
再比如动物性天然香料——麝香。
麝香是由雄激素诱导形成的分泌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说明,麝香是鹿科动物林麝、原麝或马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雄麝每年都会因体内雄激素诱导而分泌麝香,用来吸引雌性和标记领地。泌香期间,雄麝会停止进食,减少活动,而香囊就是储存香液、形成固体麝香的器官,位于雄麝腹部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正中线上,突出于体表,呈扁圆状。此外,麝香鼠等也会分泌类似麝香的物质。麝香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入药。
这些文字,提供的科学依据都很到位,而且非常精细,可信度极高。又如《香路》对香料交流和影响的描述——
“中国皇后号”携香而来
1784年2月22日,一艘满载人参、皮革、羽纱、胡椒、棉花以及铅等商品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启航,于8月28日到达广州黄埔港,开启了中美贸易的新篇章,中美自此开始正式交往。四个月后,“中国皇后”号的货物全部脱手,并采办了一大批茶叶、瓷器、丝绸、象牙雕刻、漆器、肉桂和绣金像等中国特产,于1785年5月11日回到纽约。不过关于回航的货物,“中国皇后”号的船主提供的货单与上述并不一致。真相到底如何?本书第四章将展开详细解读。
在第四章,作者引经据典,用了大量文字来证明货单的真实性。可见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更给后人还原了重要的历史真相。
再比如这一段——
澳门:广州的“外港”
船队由果阿(今印度一邦)去柯钦(今印度西南岸),以便购买香料和宝石,再从那里驶向满剌加(今马六甲),购买其他品种的香料,再从異他群岛购买檀香木。然后,船队在澳门将货物卖掉,买进丝绸,再将这些连同剩余的货物一起在日本卖掉,换取金银锭。
葡萄牙历史学家徐萨斯描述的是东西贸易的一条完整链条,在这一链条中,澳门的贸易地位至关重要。
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开始来华贸易。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占领满剌加(今马六甲)后,首先从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手里夺取了对印度洋贸易的控制权,并逐步向南洋群岛方向扩张其海上势力。
1620年—1644年间,明朝统治者与关外的满族人进行战争,需要大批武器。葡萄牙人抓住机遇,向明廷提供军火,带动了澳门的经济。
1757年,随着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和商业优势确立,澳门在中外贸易中的有利地位更加凸显。但凡到广东从事贸易的船只,必须先将船舶停靠于澳门,待粤海关核准后,方能进入广州内河贸易。因此,澳门表面上独立于广州,实际上是广州的“外港”。
为了说明澳门成为广州“外港”,作者不厌其烦地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证据,让读者读来印象深刻,信任感极强。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孜孜以求的学术性,让《香路》俨然成为了海上香路的立体博物馆。
三、散文笔法,《海上香路》洋溢文化大气场
在阅读《香路》的过程中,我对海上香路的贸易细节和文化交流,印象尤为深刻。书中详细描绘了香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全过程,包括航海技术、贸易模式、商品种类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忙的海上贸易时代。同时,作者还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了香料贸易如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香路》突破了以往某些海上丝路主题的学术著作套用呆板、生硬的框架,尽量用散文化的笔法表达严肃的历史事实。比如标题的设计:海上香路,中国与世界的“香交”;一缕平安香,半部中华史;海上来香:异域香料与华夏的相遇……几乎所有的大小标题,都显得诗意流淌,韵味十足。
至于《香路》中行文如诗如画的例子,则举不胜举——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都是香草。屈原在《离骚》中使用众多香草香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和高洁志向。海上香路,通过香料贸易为感官提供愉悦,为心灵提供疗愈,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而且也联通了中国与世界,透过香味把世界联为一个可以相互理解、彼此认同的整体。
早在荷马时代,西方文学就将香气和爱情联系在一起。在荷马笔下,爱神阿佛洛狄忒浑身散发着异常浓烈的香气,象征着炽热的爱情;中国的文人雅士则把香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王维、杜甫、李煜、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朱熹、沈复、纳兰性德等都有关于香的咏叹。
明清小说、戏曲中关于香料、香药、香膳的描写就更为普遍了。如《红楼梦》中供饮用的“玫瑰清露”和“木樨清露”;《金瓶梅》《镜花缘》等小说勾画了香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编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反映了晚明市民生活的生动细节,也记述了平民贩香的故事。
这些如同优美散文的描述,阅读快感非常强,读起来非但不会感到味同嚼蜡,反而觉得兴味盎然。
以散文笔法增强感性和可读性,《香路》做到了。
时空描绘人类历史,这是《香路》的核心;考据佐证描绘学术理论,这是《香路》的支撑;散文笔法描绘文化氛围,这是《香路》的灵魂。而这三者互为彰显、高度融汇,则矗立起了海上香路的立体形象。
《香路》对当今海上香路以至整个丝绸之路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不仅要关注经济因素,还要重视文化、宗教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相互影响。
这部关于海上香料之路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史料、深入的剖析和感性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辉煌之路。书中对于海上香料之路的贸易细节和文化交流的研究,不仅让我们对海上香料之路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还为当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相信,这部著作将成为研究海上香料之路以至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也为当今的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作者丘树宏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