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结合这一时间节点,如何推动非遗在校园深扎根,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开展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非遗实践老师培训,进行全新探索,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非遗师资紧缺?
“非遗实践老师”应运而生
十年再出发,东莞非遗进校园坚持守正创新,迎来全新变革——从送非遗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等进校园,转向重点开展非遗实践老师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明理论、懂实践、会教学的非遗师资队伍。
“非遗传承人不可能天天进校园,每年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场次也有限,如果学生只体验一次,很难了解深、学得会,这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传承人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的艺体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使学校老师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和内容,真正做到让非遗在校园深扎根。”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梁宝华表示,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持续开展十个年头,希望通过全新的“1+1+1”活动模式(即“建立1所基地、配备1个特色非遗项目、培养1名非遗实践老师”)进一步扩大“非遗在校园”的影响力,拓展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的规模数量。
非遗实践老师培训,主要针对第一至第三批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共36所学校,由每所学校推荐1名美术、音乐、体育相关科目老师参与培训,具体非遗项目由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和实际选择,自由“点单”。培训共分为“非遗实践老师”培训班、实践提升与协助教学、继续实践与协助教学三个阶段。
今年3月至6月,结成对子的非遗传承人根据审核通过的培训计划,深入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对学校推荐的老师进行了“一对一”培训,圆满完成第二阶段“实践提升与协助教学”工作(共8次课,每次不少于2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考评有惊喜
东莞非遗进校园注入新活力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一对一”的非遗实践老师培训效果如何?日前完成的非遗实践老师考评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围绕培训目标——培养一支明理论、懂实践、会教学的非遗师资队伍,由东莞市文化馆、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各镇街(园区)分馆相关负责人以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组成的考评小组,从东莞非遗通识课教学、非遗项目实践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33名受训老师进行了考评,考评结果为全部合格,受训老师将获颁东莞“非遗实践老师”证书。
考评过程中频频有让人惊喜的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的新项目与学校原来的主打非遗项目相融合,如“剪纸+花灯制作技艺”,碰撞出新的火花;有的老师敢想敢干,发挥自身所长,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选择同一个非遗项目的老师,不仅和传承人打成一片,彼此之间还成为密友,相互促进……
“这些学校的老师比较年轻,本身又有基础,学得很快;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很有想法,有创意。”考评组表示,“希望种下新的非遗种子后,能够结出创新发展的果实,为东莞非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非遗实践老师培训,不仅让受训老师收获满满,非遗传承人也赞不绝口。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受训老师黄承威既会舞麒麟又能打鼓,既懂理论又会实践,麒麟舞省级传承人刘伟对此十分欣慰,直言“如果团队多几个这么有能力的‘非遗实践老师’就更省心了”。
经过“一对一”的培训,原本是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音乐老师的张佳佳如今在舞麒麟教学方面得心应手。在她看来,把学校的老师培训好了,可以将非遗传承给更多的学生,“一届一届带下去。”
当被问到是否会担心教会学生给自己造成影响,清溪麒麟舞省级传承人黄鹤林一笑置之,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自己就会愿意教,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舞麒麟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松山湖实验中学与莞城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签约,让非遗课程落户校园,以“双导师制”将生动有趣的、创新实践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接下来,这批学有所成的非遗实践老师,将在本校开展非遗课程,进行课程创新实践,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