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2024年“津威杯”全国举重冠军赛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赛资格赛圆满结束,来自全国67支代表队共计525名运动员拼尽全力,纷纷展现出昂扬向上、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创造了不少“经典瞬间”,吸引了上万人次市民朋友到场支持,并产生了多个全国纪录、世界纪录。连日来,因举重盛事受到关注的石龙熙来攘往,热度陡增,掀起一波又一波“打卡热”。
如今,举重博物馆开馆以及2024全国举重冠军赛的举办,已成为石龙对外展示城市形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良好窗口。不难发现,在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下,石龙正把“举重流量”转化为“城市热点”,让“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举重之乡”的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更加深入人心。
展馆新亮相:
重磅展览、冠军对决……掀起“研学热”
上个月,位于石龙镇的举重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世界首座举重主题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丰富展品,从陈旧的举重器械到闪闪发光的奖牌,再到记录着举重英雄们奋斗历程的珍贵影像,无一不讲述着中国举重运动员为国争光、为梦想拼搏的感人故事。
自开馆以来,举重博物馆迎来了茶山镇第三小学、南城阳光中心小学、石龙爱联学校等学校学生进馆参观。在举重博物馆负责人的带领和讲解下,学生和家长们通过观看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和精彩的多媒体展示,了解中国举重运动事业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从陈镜开到新生代中国举重运动员艰苦训练的故事与取得的辉煌成绩。
“从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的惊天一举,到曾国强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举重金牌,再到无数石龙举重健儿在国内外赛场上争金夺银,这里的举重传统深厚且辉煌。”通过讲解员的专业讲解,学生们详细了解了举重运动的历史发展、技术演变以及中国举重健儿的辉煌成就。他们听到了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等运动健儿的传奇故事,感受到了体育精神的伟大力量。此外,学生们还有机会亲身体验举重锻炼设备,感受举重运动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向往。
其中,还有学生和家长们前往全国举重冠军赛现场观摩精彩对决。赛场上,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每一次的举重动作都扣人心弦,观众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学生们被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所感染,家长们也在一旁为孩子们讲解着比赛规则和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通过这次参观举重博物馆,拓展了孩子们的体育文化视野,让孩子们了解了举重项目从古延续至今的历史进程及体育竞技精神,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一位学生家长在参观举重博物馆后说道。还有家长表示,虽然以前就知道石龙是“举重之乡”,但在参观举重博物馆时才第一次深入了解石龙举重运动的发展以及陈镜开、曾国强、陈伟强等从东莞石龙走出的举重冠军的事迹,还能亲眼看到他们的训练器材和奖牌,自豪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石龙还将继续完善举重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持续擦亮石龙“举重之乡”城市名片,进一步宣传好东莞“体育之城”城市新形象。
潮流新地标:
“露天艺术区”刷爆朋友圈,老步行街迎改造
前往石龙镇参观举重盛事的市民,在路途中常常会邂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岸公园的空中平台已优雅蜕变,化身为一座引人入胜的高线艺术长廊。这一艺术长廊,通过对原有空中平台的精心改造,巧妙地为市民开辟出一条绵延约1公里的步行休闲地带,供人漫步欣赏。通过新的色彩和空间布局,与岁月沉淀的老城区相互辉映,让市民有机会体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感受石龙之美。
被誉为“国际宜居城镇”的石龙,以其“一河三埠”的迷人江景岸线而著称。在东江水陆交汇之地,高线艺术长廊依傍着潺潺东江而建,优雅地坐落于石龙老城区,作为“历史之城”片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巧妙连接了城市与东江的自然风光,还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生活与艺术的多重魅力。
高线艺术长廊的景观设计灵感正来自东江的流动水波和叶片花瓣的形态,采用了一套适合岭南滨水城市的淡雅色彩。经过艺术的抽象化处理,巧妙地围合成一个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充满时尚氛围的观览通道,与石龙老城区的生活气息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装点东江岸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侧,东江的波光粼粼、列车与货轮的穿梭往来,赋予了空间动感与活力;另一侧,融入石龙特色的巨型墙绘与现代感的艺术景观相互辉映,令人陶醉……艺术元素的欣赏与运动的乐趣相互交织,让人深刻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文化价值的深远视角审视,高线艺术长廊的打造不仅是一次基于滨江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升级,更是赋予老城以新生、提振其精神风貌的珍贵文化契机。这一长廊作为一个具备广泛网络传播效应的艺术景观,宛如一座桥梁,吸引着年轻一代的脚步迈向老城区,让他们在此驻足,沉浸于东江波光粼粼与石龙铁路桥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之中,亲身体验由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貌交织而成的独特人文魅力与历史深度。不仅促进了城市空间的美化与活化,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让老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芒。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承载着无数石龙人青春回忆的石龙汇联步行街,正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升级改造。改造工程涉及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总投资高达3000多万元。在规划上,项目对步行街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分区,涵盖教育培训、服装零售、精致餐饮等多个领域,业态丰富多元。此番改造后,步行街将焕然一新,以“石龙·时光里”之名,重新亮相,旨在打造一个集舒适、便捷于一体的休闲购物新天地,让市民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美好时光。
“时光里”这一名称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回忆与故事的代名词,更是对石龙汇联步行街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这里曾是时尚达人的聚集地,也是街坊邻里共度佳节的温馨场所,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石龙人的美好记忆。升级改造之际,特以“石龙·时光里”命名,意在传达一种观念:尽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一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集体记忆,是其永恒的活力源泉,也是石龙保持特色、焕发新生的关键所在。
非遗新发展:
多个文化项目、产品亮相湾区文采会
在“举重热”的推动下,石龙的旅游流量不断攀升。如何将“流量”变为“留量”,成为石龙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成为文化具象化表达的新样态、新形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对传统文化加以现代阐释与创新,成为新可能。
近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其间,湾区文采会以“稻花香里说非遗”为主题开展了2024东莞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典范评选活动(以下简称“稻花香里说非遗”)。由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推荐的两个非遗项目“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和“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参加本次评选活动,均获佳绩。其中,“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荣获十佳典范奖,“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荣获优秀案例奖。
“稻花香里说非遗”是湾区文采会的品牌活动之一。该品牌活动聚焦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稻花香”为视角,以“非遗”为把手,深入挖掘和利用村镇非遗资源,发挥非遗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更大作用,推动非遗全面融入现代生活。活动得到全市33个镇街(园区)“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非遗工作站”“非遗传承基地”以及众多社区的积极响应,共收到40个优秀案例。
活动中,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项目主理人梁家聪以“非遗漆花屐赋能社区营造项目”为题,分享了近年来对这一“濒危项目”抢救和活化的思路及做法。该项目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多项非遗项目相结合、与社区商户互联共创的做法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本次活动的“十佳典范奖”。
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项目主理人叶映彤以“非遗赋能,用工匠精神为餐饮注入文化力量”为题,分享了“翡翠宫”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翡翠宫·非遗食语·莞”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概念、定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荣获“优秀案例奖”。
“非遗”传承创新拥有了更多年轻的色彩与市场的力量。两个项目的路演活动,均由充满活力的年轻传承人担纲主讲,不仅彰显了石龙非遗项目旺盛的生命力,更预示着一个新局面的到来——年轻力量正携手并进,共同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铺设了新希望。
石龙非遗项目深受认可,不仅代表了石龙文旅的“热辣滚烫”,也体现出石龙文旅品牌的巨大吸引力,更是石龙在助力文化强市建设中取得的喜人成绩。
把流量变增量,打牢文旅的硬底子,提升文化的软实力,才能持续引流,让文旅长红。当下,石龙正紧紧围绕省、市“百千万工程”和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以石龙非遗助推本土品牌、文旅产业和文化传承发展,探索让非遗活起来的新路径,让人民群众多维度感受石龙非遗的多元文化魅力,不断为石龙古镇刷新魅力,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