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佛山以“非遗”为燃点的文化活动频频火热出圈:元宵节,全民行通济,万人空巷齐过桥;南海叠滘龙船漂移端午“狂飙”,话题流量超15亿,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全国热榜第一;2024年秋色巡游,吸引了62.7万海内外人士齐聚佛山……
佛山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底蕴,积极推动“非遗+”战略,进行“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校园”等多元发展,并走出了一条佛山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近日,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这些成绩和荣誉,源于近年来佛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有力有效延续佛山城市根脉,令佛山非遗焕发新时代光彩,让民众充分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守正创新
“非遗”更显时代价值
自2005年算起,由政府主导推动的佛山非遗保护工作已有19个年头。特别是近十年,佛山非遗保护工作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在实践中获得广泛响应,社会公众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与积极性不断增强。
11月1日,“品味佛山 秋色无限”2024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拉开帷幕。/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王澍、王伟楠、符诗贺摄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南风古灶旅游区、西樵山书院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西樵和石湾镇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九江、杏坛等4个非遗传承区入选“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荣誉背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实力支撑。
2024广东省第五届非遗购物节,广东近百项国家级、省、市、区级非遗产品在佛山推荐,游人品鉴非遗好物,品尝非遗美食,购买热情高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摄
据悉,佛山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项目56项,市级项目15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08人,项目数量和人数遥居全省前列;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含传习所)80个……这些都体现了佛山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科学保护、精细化管理阶段。
有心的市民或许发现,2024年佛山秋色巡游活动缀以“广东非遗周”,细细数来,“非遗周”一挂就是七届。广东非遗周为何长期落地佛山?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一位资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佛山是岭南文脉的重要城市,拥有醒狮、传统武术、佛山剪纸、木版年画、佛山秋色、石湾陶艺等丰富的非遗资源,“以佛山秋色为点,可以全省联动、全景呈现广东非遗之美,这便是广东非遗周起到的聚集作用。”
三天的秋色盛宴,佛山非遗随处可见。无论是祖庙秋祭,还是乡饮酒礼现场,人们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盆菜,聆听着万福台的粤剧折子戏,巡游中,人们目不暇接,生怕错过每一辆精美的彩车,融入国潮风的非遗表演,让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下无比陶醉……
南海藤艺非遗传承人陆凯文在活态展“课堂上的非遗”上授课。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秋色活动有不少创新。“非遗活态展”邀请全国66个非遗项目参展,通过三个会场形式展示“舌尖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舞台上的非遗”“课堂上的非遗”。摊位前,海天企业每天拿出200个名额,招呼大家品尝“酱油冰淇淋”;清远瑶族银饰技艺传承人唐大打希望在佛山平台上,让更多人了解瑶族银饰;300个佛山亲子家庭体验非遗课堂……
这场秋色盛宴不仅聚焦当代佛山非遗成果秀,还将高光打向佛山之外的非遗。在共情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佛山民众感受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借助“非遗+”模式
激发城市一池春水
为连接非遗与公众,让非遗重焕生机,佛山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让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一些非遗传承人、传统艺术从业者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辟线上“第二舞台”。来自小红书的数据显示,与“佛山非遗传承”有关的话题浏览量已达到51万人次,佛山非遗相关话题抖音浏览量达到105.9万人次。
“传统手艺需要跟上时代,吸引年轻人主动加入,还要欢迎并接纳新的创意和技法,给非遗技艺带来新的生命力。” 佛山彩灯非遗传承人黄宏宇谈到,很多时候,青年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而非兴趣,利用网络社区,将非遗技艺传播出圈,正是实现非遗接续传承的新契机。
2020年1月18日,刘钟萍在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小朋友体验佛山木版年画制作。/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弘弢摄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在新时代中不断地跨界,把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产品、现代审美相结合,运用新型材料,创作出许多非遗文创作品。如佛山彩灯传承人黄宏宇的兔子文创彩灯,引发了人们对国潮彩灯的热购;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刘钟萍打造的“解忧年画铺”品牌,令传统年画中的“诸神复活”……
“物以载道” 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的“物以载道” 国际非遗数字展举办三年,它用“科技+非遗”方式,向海外人士展现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部反映粤曲、广东音乐在视障学生群体传承故事的非遗纪录电影《瞽师》,入选“金熊猫国际电影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节”“澳门国际电影节”及“2024非遗影响展”等国内外电影节,通过创新传承方式和保护手段,扩大了佛山非遗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非遗+旅游”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佛山市、五区纷纷推出了非遗旅游线路、暑假非遗研学线路,将非遗与岭南文化、水乡文化、美食文化融为一体,为海内外游客带来假日出游新体验。今年国庆,广西游客陈晓东带着家人参团来佛山旅游。他告诉记者,三天的旅行,不仅欣赏了不少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还了解到多项非遗,特别是顺德美食、祖庙文化最令他们感兴趣。
佛山共有11件产品入选“首届广东非遗手信”,佛山非遗企业在广州推介佛山非遗相关产品。
互联网也成为佛山非遗圈粉的重要载体。抖音、小红书平台中,三水玉器、石湾陶塑、九江双蒸、顺德香云纱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留言区,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强烈关注,正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用佛山非遗讲好中国故事
佛山八音锣鼓、佛山秋色、佛山粤剧……在海外社交媒体网站,一批反映佛山非遗为主题的视频产品热度居高不下。评论区里,各国网友用不同语言参与互动,表达对佛山非遗的热爱:“佛山功夫,太令人惊叹了”“佛山彩灯,才是真正的艺术”……
极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佛山非遗,逐渐成为不少外国人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从2020年起,佛山连续五年邀请超过23个国家的驻穗领馆官员及家属参加“遇见·非遗”——佛山非遗体验活动,嘉宾们在探寻佛山历史中,感受佛山丰富而有趣的非遗。
外国人又是怎样看待“火起来”的佛山非遗?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佛山)主会场的“遇见·非遗”成果展上,外国友人们以石湾陶为形式,表达着对中国陶文化的理解。波兰驻广州总领事诺沃特尼亚克将名字刻在亲手完成的陶罐上留作纪念,他说这种参与感,让他更加喜欢中国文化。
外国友人正在体验石湾陶创作。
曾多次参加该活动的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库特鲁·阿义坎谈到,中国和土耳其同为丝路国家,土耳其与中国的陶瓷技艺十分相似,相似中也有不同,在佛山寻找这种共鸣感太奇妙了。
与此同时,佛山非遗正以传统民俗、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成功“出海”,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的故事。近日,佛山8项非遗集中亮相在韩国京畿道举办的2024非遗盛典活动,广东醒狮武术《武韵飞鸿》、粤剧折子戏《白龙关》、岭南古琴和剪纸《指尖非遗》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佛山剪纸、佛山彩扎、佛山彩灯、佛山木版年画等非遗体验课,让韩国民众沉浸在岭南人生活环境中。
如今,以非遗为媒,中外文明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佛山文化图像正徐徐展开。曾策划“遇见·非遗”“听见·非遗”等佛山活动的策展人杨雪静告诉记者,佛山非遗出海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还塑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佛山城市形象。
系统性保护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佛山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非遗是城市中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非遗便是保护城市的“根”。
2月24日晚,行通济的市民人山人海,手持风车的市民陆陆续续走过通济桥牌坊。/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浩然、关浩业、王澍摄
数年前,佛山已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5年,佛山在全省率先出台资金扶持政策资助重点与濒危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出台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为非遗保驾护航。
政策扶持下,佛山对佛山木版年画、佛山木雕、龙舟说唱、南海灰塑、大头佛、金箔锻造技艺等濒危项目进行重点帮扶。
2021年7月,佛山顺利完成首批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展示提升工程。“之前的工作室过于简陋,非遗传承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工作室提升工程,这里变得既传统又美观,每逢寒暑假,就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非遗。”佛山秋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信告诉记者。
《保护办法》通过规范化推进佛山非遗保护实践,对市级非遗传承人有了清晰地认定标准;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补助每人每年从3千元调整至1万元,为传承人提供了“真金白银”的传承动力。
佛山活化非遗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南海衍生了大批“非遗+”新业态,南海非遗文化嘉年华线上活动,以手绘长图和游戏互动形式展示全区66项非遗保护成果,共吸引13万人次参与,高明区探索出“红色+非遗”,将“高明扎狮非遗项目谭志明工作室”列入“红色+非遗”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非遗体验。
海内外人士在祖庙万福台下欣赏粤剧。
在佛山,约有300多家中小学开展着非遗进校园活动,项目涉及粤剧、剪纸、陶艺、狮扎、十番、龙狮、武术等33个,受益的青少年超过10万人次。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连续7年开展以“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为主题的“秋色赛会”系列活动中,由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孩子们传统技艺,非遗体验项目达到20多个,受益的亲子家庭达到三千多家,优秀作品还被选拔参加秋色巡游展示。
“可以看到,近二十年来在非遗保护的推动下,佛山各界对非遗价值的认知越来越清晰,非遗保护方式也不断迭代升级,国潮国风以及新中式美学的流行,推动着佛山非遗以新产品、新服务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深入研究佛山非遗多年的佛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谢中元认为,佛山非遗“双创”所呈现出新发展格局,将会以优产品、强表达、硬实力,强力支撑着佛山文化强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