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多镇街人大开展非遗条例宣讲活动
东莞+ 2024-11-13 17:40:26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为提高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日来,东城、虎门、石龙、樟木头、长安、常平等镇街人大开展条例普法活动,组织人大代表进社区、进学校,走进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主题宣讲、座谈交流等形式,推动条例深入人心、更好施行。

进学校:观摩非遗 宣讲条例

11月6日,虎门镇人大举行“非遗知识进校园”活动,市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专业律师一起,走进虎门外语学校,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通过丰富多彩的宣讲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

活动现场设置了非遗推广摊位,省级非遗项目刘氏毫火针疗法,以及白沙油鸭制作技艺、新湾渔网编织技术林旁粽制作技艺等项目传承人来到现场,推广非遗、宣讲条例,介绍了刘氏毫火针疗法的历史背景、治疗原理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等,让学生们了解非遗在医学领域的独特贡献;现场展示白沙油鸭的制作、新湾渔网的编织,以及介绍林旁粽的历史背景及制作技艺,带领学生进行体验。

学生们“包围”了各活动摊位,一边“沉浸式”感受非遗,一边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人大代表们则在现场为学生分享经历、畅谈见解,“红马甲”与校服的融合,在校园内汇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樟木头是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被誉为“中国麒麟之乡”。樟木头麒麟有近500年的历史,独具特色的眨眼麒麟更是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工艺美术融于一体,是中华民间艺术中的活化石,孕育和传承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条例宣传活动,在樟木头镇鹏程学校开展。樟木头镇人大代表现场介绍麒麟这个非遗项目,并结合保护条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弘扬传统文化,鼓励他们要把保护与创新交融。

进站点:倾听民意 汇聚民智

东莞是制造业名城,也是人文荟萃的新一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元,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67项,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十大非遗项目类别全部涵盖。

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多镇街人大联合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座谈交流和条例宣讲活动,深入阐述条例的重要意义和出台背景,共同探讨非遗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条例》实施走深走实。

在石龙镇中山东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石龙镇人大主席与人大代表、部分非遗传承人座谈,就非遗保护、传承和转化建言献策,深入探讨非遗保护现状,共话石龙非遗保护未来发展路径,共同推动石龙非遗工作创新性发展。

据悉,石龙镇内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到10项,镇级非遗项目增加到6项,石龙致力把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东莞非遗第一街”,将石龙各非遗技艺汇聚到历史文化街区,并引入“石龙非遗博物馆”和“黄志伟艺术馆”,让本土非遗持续“活”起来、“活”出自身特色,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

石龙人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好中山东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优势,继续扎实做好《条例》宣传工作,广泛收集民众意见,不断提高群众对于非遗保护实践的参与度,让优秀非遗在石龙“潮”起来,为打造石龙非遗新名片贡献人大力量。

进社区:体验非遗 传承非遗

东城人大通过开展代表驻站活动,详细解读条例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保护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通过案例和讲解,提高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组织代表开展东城街道特色文旅商融合发展专题调研。

据介绍,东城目前有温塘“北帝诞”游会、开灯习俗、入伙习俗等12项非遗项目。近年来,东城不仅大力挖掘、扶持和发展非遗项目,还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设立非遗展示柜和举办“文化传承在东城”系列活动等方式,让非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使人们深刻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东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光和众多大型商业综合体,还有独特的非遗项目,这些都是东城发展文旅商融合的独特优势。”代表建议,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商业项目,吸引更多人到东城消费。

召开宣讲工作会议,走上街头派发传单,联动户外亲子活动,讲解国家非遗项目……连日来,在长安人大的组织下,该镇各社区代表活动小组纷纷动员起来,采取自行组织或者与文化部门联合组织的形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详细解读条例内容,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安排互动环节,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镇街人大表示,将联合有关部门和社区,扎实做好条例宣讲工作,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为东莞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字:记者 吴金华 图片:虎门人大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