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社科联下发《关于2024年东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名单的通知》,认定全市22个申报单位为东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东莞市博物馆位列其中。
作为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东莞市博物馆突破场馆限制,发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积极探索展教融合创新实践,全力塑造“知东莞 爱东莞 看过去 见未来”莞博文化品牌,围绕“文化强市”工作部署,聚焦“博学东莞”品牌建设,以精品展览、教育活动、学术讲座为主要载体进行社科普及活动,强化社科普及的重要性及社会效益。
据统计,2021年全馆参观人数为8.2万人;2022年参观人数为13.3万人,同比增长62%;2023年参观人数为40万人,同比增长约20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展宣融合以更好普及社科知识
作为展示岭南文明和莞邑文化的重要形象窗口,近三年来,东莞市博物馆以展览为主要载体进行社科普及活动。除基本陈列“古代东莞”外,还将原创展览与引进展览相结合,每年策划推出多场精品展览,注重“让文物活起来,更让展览活起来”。策展团队积极探索展教融合创新,改变博物馆传统的藏品鉴赏、展览预告、活动报名等单点宣传的方式,通过展前预热、开幕破圈、展期深入、展后回顾几个传播阶段,将博物馆视作一个文化媒介,紧密围绕着展览、文物、文化内涵、延伸活动等信息传播而高速运转,与社会密切互动,以更好普及社科知识。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东莞市博物馆连续12个季度入选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2022年以来,共策划推出“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宫瓷器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何以白石:从木匠到巨匠”“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从云冈到龙门:拓跋鲜卑史诗之路”“大观——18-20世纪中国外销精品特展”“永生——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特展”“莞·藏——100件文物里的东莞故事(第一季)”等精品展览14期,连续9次位列中博热搜榜十大热门展览,吸引了全年龄段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赶上了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潮。
观众至上以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场馆实际有计划有节奏地推出展览延伸活动,尽量覆盖全龄段和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从打卡、体验、探索、学习的各种活动到教育课程、文博讲座专业知识的输出,为观众带来展览人文角度的传播,将学术普及性地转化。
2022年以来,“莞博学堂”“探寻古代东莞”和“触摸传统节日”教育品牌结合“华彩宫瓷”“大唐宝藏”“从木匠到巨匠”“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国宝归来”“从云冈到龙门”“大观”“永生”等临展以及“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开展教育活动1200余场,受众10万人次以上。形式上包括展教结合博物馆课程,如“东方屋檐上的精灵”瓦当知识科普体验、“周天子的饭局”青铜器科普教育活动等;学习单,如 “国宝归来备忘录”“神奇的北魏”导赏手册等;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如“万物争春时 元夕夜游博物馆”“蟾宫秋月 灯耀中秋”等;剧本游,如“玄宫手记”考古探险剧本游活动、“紫禁城传统文化”研习剧本游等;艺术展演,如“法门千载”沉浸式戏剧。
2022年-2024年“知行有教”教育品牌共开展活动100余场,其中包括流动展览进校园82场,校内实践活动、双师课堂、讲座11场,馆内双师课堂15场,联合教育行政单位和全市共建学校举办了三届馆校共建大赛。近三年来推出新流动展览4套,出版14万字的《莞城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与东莞市教育局历史科、思政科、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联合推广至全市856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同时3套流动展览纳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惠及省内十余个县市。
近三年来,东莞市博物馆依托展览,邀请齐东方、陈传席、唐际根等国内著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8场,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一场又一场丰盛的社会科学普及与传统文化内涵“大餐”,让更多社科知识、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莞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此次基地获批为契机,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市”工作部署,全力推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持续创新展宣及活动等科普设施,丰富展教内容,推动社科普精神植入专业研究、融入场馆文化,为我市社会科学普及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