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长安镇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全面巡查整改和水污染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各部门、社区加强联动排查,有序推进水污染治理各项工作。
长安这一轮水污染治理行动,主要采取问题导向,排查整治重点突出。比如,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排查管网运行和雨污分流情况,及时整改管网老化破损、堵塞不畅等问题;再比如,企业是否偷排直排、是否正常运转污水处理设施等,也是执法检查的重中之重;又比如,洗车场、餐饮店等重点用水商户,有无存在乱排污水等情况,也是整改的重点;还比如,市民是否乱排生活污水、往河涌乱倒垃圾等,也是此次关注的焦点。与前些年的“大兵团”治污相比,此次百日攻坚主要是机动灵活的“歼灭战”。治理茅洲河那样的大手笔,带来了全镇生态环境基本面好转,而目前的“歼灭战”,则要“回头看”、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短期攻坚与常态巩固缺一不可。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工业化地区的污染治理,都不会进入“完成时”,而是长期保持“进行时”。因此,水污染治理,坚决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问题导向下的攻坚战,主要是啃下一些“硬骨头”,在此基础上,就要花大力气逐步建设常态化机制,通过制度确保问题不死灰复燃。当前,或许就是一个复盘检视的契机。之前在治水攻坚战期间建立的各种制度,近些年运行情况怎么样?制度运转成本-效益对比情况怎么样?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的偏差度如何?部分制度运转遇阻或运转失灵的原因何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检视,进而对现有的水污染治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是继续推进常态化治理的基础工作。问题攻坚—建立制度—出现纰漏—完善制度—发现新问题—继续完善制度……,这或许就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致路径。
上善若水,奔流不息,污染防治,常抓不懈。针对这样的水污染常态化治理命题,就要考虑成本控制和分摊问题。一些治污防污的制度措施,之所以会在实际运作中进入“空转”,进而陷入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运行成本过高,而且没有进行成本合理控制、科学分摊。企业排污设施常态运行、城市管网运营常态维护、河长制常态运作等,都要防止出现成本太高、难以为继的问题,要强化制度刚性,在追责、惩罚的同时,优化制度运行成本控制和分摊机制,消除利益相关方严格落实相关要求的抵触心理、畏难情绪。当下,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市民生态环境诉求强烈,这为推动常态化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完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冲刺“千亿镇”的长安,对此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