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贺定修:把职业教育融入城市发展大局
2024-11-07 18:46:13

【编者按】

东莞,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热浪翻滚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在时代的洪流中从未停下脚步,而一股新的浪潮,正从教育,向着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扩散。

从清末诞生的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等百年名校,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再到1992年自办建成第一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紧随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步伐,一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风采,展望即将亮相的大湾区大学,时间为笔,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演绎着东莞教育每一个高光时刻的荣耀。

教育有希望,城市有未来。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将与东莞这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携手共进,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东莞日报》推出“智汇东莞·筑梦湾区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不断擦亮东莞教育品牌,以高质量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能。敬请垂注!

城市发展不仅要靠技术革新,还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职院”),作为东莞目前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在东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用10年时间实现了从高职新秀到国家“双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建校三年成为万人大学,四年成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七年成为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十年入选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书写了东莞公办高职发展的新篇章,也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东莞城市的共生共荣。

站在东莞“双万”的轨道上,东职院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又将如何与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相结合,赋能东莞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本期特别对话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贺定修,一起走进东职院,深读东职院。

特邀嘉宾: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贺定修  

东莞日报:如何理解高等职业院校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关系是什么?

贺定修: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从加工生产线到科技创新,都离不开大国工匠,职业教育作为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对成长成才的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职业教育的新担当。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中的人才、产业、城市文明等多个维度是深度融合的,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度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大局中,充分对接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和城市发展的共生共荣。

东莞日报:将职业教育融入到城市发展大局中,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您认为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东职院是如何践行的?

贺定修:首先要理解“把职业教育融入到城市发展大局中”的逻辑关系: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读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产业、行业、企业,通过产教研融合,实现人与产业、城市的共生共荣。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全国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城市。2022年11月,东莞被正式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作为东莞唯一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校以来,东职院就把“服务学生成才、支撑东莞制造”确立为办学理念,致力培育崇德、笃行、精技、创新的“莞邑工匠”,形成了“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鲜明特色。

一是向内突破,谋求发展。围绕“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等改革关键要素,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五金”建设上。这些年,学校大力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是向外拓展,多方协同。通过加快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产科城校共生共荣的新生态。比如,联合松山湖管委会大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牵头成立政府采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我们还组建了东莞智能装备制造、东莞学前教育发展等9个职教集团(联盟),开办了东职力嘉包装产业学院、东职虎彩数字印刷产业学院等3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等等。另外,我们还承接了东莞市现场工程师研究院建设任务,不断深化精准靶向产业需求的育人模式改革。

三是根植东莞,对接产业。围绕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出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将产教融合落实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我们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与东莞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为试点,完成3个国家级、17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融入松湖,科教融汇。我们积极融入松山湖科创生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提升科教研水平的同时,也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比如学校与散裂中子源、华中科大工研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对接,强化科教协同育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有3名毕业生入职散裂中子源。其中一名毕业生不断探索创新,成功破解一个技术难题,把调试“绝对零度”环境的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到2天,为大国重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也是深化产教研融合的典型成果之一。

毕业生李建臻入职散裂中子源后,不断探索创新,成功破解了一项技术难题

此外,学校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和“互联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展示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还促进了学校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了产教研的融合。

东莞日报: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辐射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东职院是如何做的?

贺定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其发展应该是成体系的。因此,一个地方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赋能城市产能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赋能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在这一点上,东职院一直在积极作为。一方面,学校主动扛起国家“双高校”和东莞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的责任,牵头成立东莞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会,推动东莞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共生共荣。与此同时,我们着力构建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东莞全市中职学校、省内8所本科院校合作,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有效拓宽了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随着东莞先进制造对本科层次技能人才需求的扩大,接下来我们将举全校之力在“十五五”期间申办职教本科,进一步提高人才供给的层次和质量,为东莞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东莞日报:高校既是培育人才的阵地,也是人才的“蓄水池”,东职院是如何做好东莞乃至大湾区发展“蓄水池”的?

贺定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回想2009年学校成立之初,学校的教师团队只有两三百人,很多老师都非常年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不容易。

这十多年来,东职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致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教师节教师宣誓

一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通过“全职+柔性”“专职+兼职”“单个引才+团队整体引才”的模式,不断增强引才的针对性、适配性,做大人才“增量”;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内部培育机制,通过构建“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多元化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组团化教师发展模式、立体化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做优人才“存量”。

实践证明,双管齐下的效果非常明显,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雏形渐成。目前学校专任教师74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222人,占比3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616人,占专任教师的83%,其中博士95人,占比12.8%;“双师型”教师570人,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85.3%。教师中,有全国(行业)技术能手6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广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省“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1个,南粤优秀教师5人、省技术能手9人、省专业领军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教师4人,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11名、省产业导师5名、省级产业导师团队1个,东莞市优秀教师12人、市特色人才8人。

东莞日报:作为一所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学校如何结合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战略,赋能东莞乃至大湾区高水平发展?

贺定修:东莞作为全球制造名城、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对高质量职业教育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着力。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技能人才底色。

其次,契合东莞产业发展需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紧紧围绕东莞科创制造城市特色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与东莞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全方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建设了1个国家级、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逐步形成了“1+7+N”专业群服务东莞产业发展的建设格局。

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推动多元开放办学。

再次,融入东莞科技创新生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具有东职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比如,从双创文化熏陶、技能培养、竞赛锻炼、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入手,把真实的科创项目带到教学中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学生在双创赛事中表现突出,为学校捧回了6座“挑战杯”赛事优胜杯,今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中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位列全省第2。

东莞日报:未来办学,将如何凸显“创新”?

贺定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高等院校作为教育链的重要一环,需要在产业、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东职院未来的办学中,将从机制改革、教学改革、创新型科研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发挥科教优势,赋能城市科技创新。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创新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厚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二是做好创新型科研服务,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教师发展政策,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潜力。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和“技能”并重,探索实施企业“创新班”“卓越班”、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机制+课程+平台+师资+教材”的创新教育体系,加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真实的科创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四是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灵感动力。

文字:记者 覃凤春 图片:记者 曹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