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的急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将下降10%。
近日,东莞松山湖某高校一名25岁的男生在跑步后突然倒地,陷入昏迷状态——抢救行动立刻开始:同学进行心肺复苏、校医拿来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测明室颤情况后反复除颤;120随后赶到,紧急送医。经过医院的一系列复苏治疗,恢复自主呼吸,转危为安。
黄金“四分钟”,分秒必争。这是今年以来松山湖全力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的又一次成功救助。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接下来,东莞松山湖将持续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全覆盖式社会创新医疗急救新模式,提高园区广大居民的应急救护意识,增强防范和抵御常见意外伤害事件与突发重大生命安全事故的能力,在腾讯SSV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松山湖‘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松山湖党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次成功的心肺复苏,“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耽误”
从医学上说,急救中的紧急情况——如心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至6分钟,而城市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8-13分钟。
救护车到达前的宝贵“急救空窗期”,如果患者没被及时救助,则会面临生命危险。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将下降10%。
近日,东莞松山湖某高校一名25岁的男生在跑步后突然倒地,陷入昏迷状态。
危急时刻,现场其他学生立刻做心肺复苏,校医随即拿来AED,并拨打120急救电话。AED分析患者心律提示室颤,需要进行除颤。
室颤,又称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由于心室快速、不协调地颤动,失去了正常的心室收缩功能,心脏无法泵出血液,极短时间内就会发生严重的全身缺血缺氧。
大部分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跳停止前都会出现室颤。对患者最佳的处理就是立刻进行除颤,再配合高质量心肺复苏能提升患者生存率达74%。
当天的救治中,对这名患者经过反复除颤两次后,松山湖东华医院120抵达现场继续施救。第三次除颤后,学生恢复自主心律,但仍然处于昏迷状态。随后,在医院进行了一系列复苏治疗后,其他各项身体指标逐渐趋于平稳。
黄金救援四分钟。在这次急救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耽误,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抢抓“急救空窗期”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黄金4分钟背后,打造全覆盖式社会创新医疗急救新模式
一次成功的心肺复苏案例背后,是东莞松山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全覆盖式社会创新医疗急救新模式,全力打造松山湖“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的生动体现。
越快抢救,越早抢救,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就会越多一分。
近年来,东莞在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松山湖试点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
所谓“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是指在病人发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让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给予病人及时有效的救助,抓住黄金4分钟的宝贵急救时间,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宝贵的4分钟时间,需要全流程、全社会的参与。在整体规划上,松山湖基于东莞市院前急救体系升级,从120呼救模式入户推广、急救设备有效铺设、志愿者密度最佳密度三个重点纬度在松山湖搭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
具体而言,一是通过东莞市120系统的LBS定位和视频能力打通,升级呼救链路。一方面实现急救场景下120多方实时视频连线及智能调度,打通120急救中心、救护车、志愿者三位一体院前急救链路。另一方面探索通过联动片区党委推广“一户一码”,让松山湖民众居家或办公环境可实现扫描快速定位且高效视频呼救。
二是提升松山湖区域的AED覆盖密度。目前,100台AED已安装到园区各点位,覆盖学校、小区、企业、产业园、商圈等各类场所,AED信息已接入“企鹅急救助手”小程序平台。
三是提升松山湖示范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志愿者覆盖密度。目前,17台AI自动训考机已经投入使用。同时号召一线医生、消防队员、交警、公安、社区网格员、安全管理员等围绕社区服务的社会力量,加入4分钟救援圈志愿者队伍,实现常住人口10%的急救志愿者覆盖率,最终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本次成功救援中,松山湖高校布设的AED设备,以及多位学生对患者的紧急施救,就得益于此。
根据市120急救培训系统显示,截至10月28日累计已完成培训8147人,转化志愿者5577人,志愿者转化率约为70%。
松山湖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还将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技术,如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通过AED地图、志愿者地图等更精准地预测和调配急救资源,使整个急救流程变得更高效、更流畅。
多维并进,持续推进“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建设
担架越野赛、溺水大营救、止血包扎连环挑战、胸外按压大比拼、应急疏散go back……10月19日,周六,万象汇东门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应急救护自选集市活动举行。
这是由东莞松山湖社会事务局联合松山湖应急分局、北部片区党委、消防救援大队、社卫中心等部门,启动2024年“全民急救 救在行动”应急救护自选集市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这也是松山湖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能够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护意识和技能,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人民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对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接下来,松山湖将继续推进“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可持续建设,在整体思路上,以打造“大四分钟救援圈+N个松山湖小四分钟救援圈”的概念,在学校、小区、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加大AED和志愿者的覆盖密度,打造“小四分钟救援圈”,成就大四分钟救援圈。
松山湖将在东莞市120的大力支持下,挖掘并联合松山湖本土志愿服务力量成立四支松山湖急救志愿服务分队,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六个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定点、分批、常态化开展急救培训,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大力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浓厚社会氛围,并通过AI自动训考机、无人机配送AED等举措,加速“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建设,持续完善松山湖基层社会治理,为松山湖生命安全筑起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