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看东莞·高等教育篇|从1到10 东莞打造大湾区人才“蓄水池”
东莞+ 2024-10-29 21:18:24

【编者按】

东莞,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热浪翻滚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在时代的洪流中从未停下脚步,而一股新的浪潮,正从教育,向着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扩散。

从清末诞生的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等百年名校,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再到1992年自办建成第一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紧随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步伐,一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风采,展望即将亮相的大湾区大学,时间为笔,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演绎着东莞教育每一个高光时刻的荣耀。

教育有希望,城市有未来。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将与东莞这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携手共进,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智汇东莞·筑梦湾区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不断擦亮东莞教育品牌,以高质量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能。敬请垂注!

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城市未来活力的源泉,高等教育则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发展定位的东莞,人才正成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规划中,东莞正以“人才强市”战略为核心,布局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包括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在莞高校,正发挥着城市发展人才“孵化器”“蓄水池”的功能,凭借科教人才的优势,积极引进、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人才,为东莞的未来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开学  记者 郑家雄 摄

 

布局谋篇:打造人才“孵化器”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通达融合的枢纽,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更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引擎,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从昔日的 “世界工厂”到如今的“科技创新之都”,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端科研人才、创新型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以此为背景,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视野下,东莞积极布局高水平大学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的“孵化器”“蓄水池”,为城市发展筑牢人才建设根基。

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莞自办建成东莞理工学院,结束了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自此,在东莞,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有了高等教育的支撑。

此后数年,广东科技学院、东莞城市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州新华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创建。

今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开学,东莞拥有了一所世界100强高校;承载“教育教学”“科教产融合”“国际合作”三大功能的大湾区大学开门迎新也指日可待。

如今,东莞高校不仅在数量上从1变成10,办学层次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大湾区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成全球一流国际化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专业试点。

2024年6月,由大湾区大学(筹)与松山湖管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松山湖数学论坛举行 记者 陈栋 摄

“东莞高校尤其是新建的理工类高校,都释放了非常重要的能量:为东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高端人才。同时,高水平大学高度集聚,还能吸引更多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莞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市”战略布局下,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聚集吸引力明显增强。

外引内育:双管齐下集聚人才

面对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东莞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全面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号角,建设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

肩负着人才引擎使命的东莞高校,正以实干的精神和开放的姿态,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为抓手,快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积极拥抱“人才强市”的战略。

一方面,东莞高校纷纷以“引进来”为重要方式,招纳海内外高层次科研人员、学科带头人等,搭建高层次人才构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房学谦,便是作为顶尖人才于2023年受聘为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房学谦(左起第三),作为顶尖人才于2023年5月被聘为东莞理工学院环境学院教授。

房学谦主要针对压电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进行研究,多用于航空工程、电子器件、交通工程的电子感应器。到东莞后,房学谦积极推动国际空天技术研究院的筹建以及东莞市低空飞行器中试平台的建设。

“东莞市在航空航天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凝聚高层级人才,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型飞行器的研发,形成东莞市航空航天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房学谦对东莞航空航天发展充满了期待。

同样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东莞理工学院的还有包括巴西科学院院士、计算数学研究专家袁锦昀、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学民等多名科学家。该校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晓季介绍,“十四五”期间,东莞理工学院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等480余人(含博士后),其中顶尖、杰出人才20人,学科领军人才10人。

一枝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东莞高校积极招纳海内外科学家、博士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推动了科教研水平的提升。

“十四五”以来,广东医科大学新增双聘院士2名、国家杰青2名、国家优青1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6名、省级领军人才1名、省杰青7名;广东省名中医2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9人;博士后研究人员43人,“这些高层次人才将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并赋能生物医药学的发展。”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对学校高水平人才充满了信心。

广东医科大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林灼峰教授带着学生开展科教研活动

广东科技学院积极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绿色通道”,仅2024年,就引进高层次人才133人,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南省拔尖人才等,“将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基础。”广东科技学院校长、教授梁瑞雄说。

刚刚创建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在人才引进上更是不遗余力。学校面向全球发布招聘公告:根据学校课程设置,招聘数据科学、智能制造、材料、电子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教授。

作为培育东莞产业所需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积极作为,“这些年我们依托东莞‘双万’城市的经济优势和先进制造的产业优势,成功立项了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引育了近30名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贺定修介绍,2024年,学校计划引进博士10名、国家级高层次技能型人才3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筑牢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石。

另一方面,东莞各高校破立并举、探索创新,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在刚刚公布的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中,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副院长龙建宇的名字赫然在列。其成功入选,实现了该校自主培养该项人才的突破。

龙建宇是由东莞理工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自主培养的优秀博士后,2022年入选学校首批“登高”人才培育计划,是青年学者培育支持计划重点培养对象。

△东莞理工学院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机械学院副院长龙建宇在散裂中子源开展工作

作为学校智能制造与健康管理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龙建宇博士主要从事高端装备智能运维方法研究。他和团队面向散裂中子源、航空发动机、钢铁制造流程、工业机器人等应用对象,研发了多个健康监测、故障诊断、生产调度系统,并已转化为成果落地应用。

在东莞高校,和龙建宇一样通过内培模式走进高层次人才梯队的还有很多。

王晓季介绍,“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力度,高端人才培育成效凸显。目前学校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3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

广东医科大学则通过提高办学水平,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工作站3个,另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独立招收博士后,“搭建高质量科研平台将更好地推动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以及更好地服务医学发展。”刘新光说。

无论是外引,还是内育,东莞高校科研高层次人才构建已在“人才强市”的战略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东莞高校科研团队不仅助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育等办学水平,还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共生共荣:人才城市双向奔赴

高校培养输出高质量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城市与产业的发展,为人才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常务副院长、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副院长赖天文,是东莞高校为我国医学领域培养出的杰出医学人才。

△赖天文教授(右一)与课题组成员

赖天文本硕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呼吸内科,从浙江大学呼吸内科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广东医科大学任教。他长期致力于哮喘、慢阻肺、肺部感染、呼吸危重症等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例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工作至今,已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各种项目10余项,并于2020年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对科研有着热忱与执着的赖天文,不仅承担着教研教学工作,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将学术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医学实践;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 余篇,入选2020年度中国学者发表四大顶级医学期刊论文影响力Top 100排名榜,获得东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不仅如此,赖天文还通过整合广东医科大学及医院资源,成立了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呼吸医学研究所、东莞市免疫炎症与代谢重点实验室,瞄准国内外呼吸疾病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医学发展作出了积极且显著的贡献。

“东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临近广深,学术研究和交流,都有很大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双万’量级的城市,这里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赖天文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推动和见证了东莞医药科学的发展。

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有需求,东莞高校人才培育有行动。

在东莞高校中,还有千万个“赖天文”。他们都是东莞高校发挥科教优势,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发展培养并输送的高水平人才,也是东莞高校为城市发展发挥“蓄水池”作用的参与者、见证者。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该校聚力聚智、创新改革,瞄准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需求,全力推进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办学至今30余年,培育出12万余名优秀莞工学子,97%的毕业生在广东作贡献,近80%的毕业生服务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期待的是,作为东莞第一所全球百强高校,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更是依托香港城市大学的丰富教育资源,致力于将“创新无限”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此外,该校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机会,与全球44个国家及地区超过40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将为东莞城市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未来引领激发城市创新能量

城市与人才的共鸣,带来的是产业与城市的双赢。回顾东莞发展历程,每一次能级提升,都与人才引领息息相关。

未来,“双万”东莞应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汇聚东莞,高校将如何发挥城市发展人才引擎作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科技支撑,东莞的高校已形成了集聚度高的布局,增加了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这个群体的数量,而想要吸引更多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来到这里,进而提升整座城市的形象和层次,依然要紧抓人才引进和培育,打造高校人才建设和创新高地。

△2023年12月,2023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  记者 赵浛锐 摄

对此,东莞高校也正积极响应并行动:重视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破立并举,通过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推进人才评聘机制改革,提升高校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能力等,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东莞第一所高校,积极发挥省市人才交流平台、学校海外境外人才基地和工作站的作用,积极拓展以才引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路径,深度挖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优秀人才储备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引培途径。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副校长(学术)李娟教授也表示,港城大(东莞)会以港城大的水准,面向全球进行教师招聘,“欢迎海外的教授,以及香港的教授都参与到我们港城大(东莞)的发展中来。”

令人期待的东莞第10所大学——大湾区大学正在筹建中,这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中国,辐射全世界,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承载着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发展培育高端人才的使命。

智汇东莞,潮起高校。随着东莞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努力,东莞的科教实力日益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智汇东莞”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高校的人才浪潮正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掀开新的篇章。

文字:记者 覃凤春 图片:学校供图(署名除外)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