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日报民生热线22111000接到了市民罗先生的咨询,他表示最近看到不少关于登革热的新闻,自己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也被蚊子咬到过,他担心自己被感染,想了解登革热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记者就此咨询了东莞疾控,并整理了这份登革热预防攻略,希望能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登革热。目前正值登革热高发季节,市民需高度重视,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的防控工作。
了解登革热:认识疾病,才能有效预防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并非不治之症,但重症病例死亡率较高。登革病毒共有四种血清型,感染一种血清型后会对该型别产生终身免疫,但对其他三种型别仍可能感染。这意味着一个人一生中最多可能感染四次登革热。
识别登革热:出现这些症状,请及时就医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14天,多数为5~8天。典型症状总结为“高热、三痛、三红”加皮疹。
高热:突然高烧(39°C以上),可持续2~7天。
三痛:剧烈头痛(多位于眼眶后)、全身肌肉酸痛、骨关节疼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皮疹:发热3-6天后可能出现皮疹,多见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形态多样,例如充血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等。也有一些病例没有皮疹。
其他症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乏力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重症登革热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出现休克、出血、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及时救治。
登革热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学会区分类似症状
登革热初期症状与感冒、流感等疾病相似,容易混淆。以下是一些简单的鉴别方法:
感冒和流感一般不会出现皮疹和明显的关节疼痛,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麻疹除了发热、咳嗽、流涕外,还会出现特征性的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并且是通过飞沫传播。
猩红热主要表现为急性咽喉炎、发热和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皮疹,但没有蚊虫叮咬史。
诊断、治理登革热:科学诊断,积极应对
医生会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是否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是否有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NS1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来诊断登革热。
如果您怀疑自己感染了登革热,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您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登革热。轻症病例主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热、止痛、补液等。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积极处理并发症。
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是关键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居家防蚊可以注意以下事项。
定期清理积水:清除积水是防蚊灭蚊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及时清理家中、房前屋后以及阳台天台堆积的杂物和垃圾,保持排水沟渠畅通。倾倒闲置盆罐内的积水并将其倒置;储水容器务必加盖密封。经常更换水养植物的水,并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彻底清理黏附的蚊卵。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建议水养植物改土培。每3~5天清除一次饮水机水盘、花盆底托等处的积水,并彻底清洗。
此外,在清除积水的同时,也要积极灭杀现有蚊虫。东莞疾控建议:家庭灭蚊首选电热蚊香液、电热灭蚊片、电蚊拍等安全有效的工具。如使用蚊香,请将其放置在通风处上风向。喷洒杀虫气雾剂时,请务必先收藏好食品和餐具,喷洒完毕关闭门窗0.5~1小时,然后再开窗通风。请注意,杀虫气雾剂过量使用对人体有害,避免直接喷洒在衣物、床单、家具、皮肤上,并避免婴幼儿接触。如不慎接触皮肤,请及时清洗。
社区防蚊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社区垃圾杂物,填平洼地,疏通下水道,防止积水。化学防治:在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喷洒。生物防治:利用食蚊鱼等生物控制蚊虫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除了环境治理,个人防护也至关重要。以下措施能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家中安装防蚊纱窗纱门,并使用蚊帐。
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
在外露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
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上午7~9点、下午4~6点)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东莞疾控呼吁全体市民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共筑登革热防护墙,共同守护家人和自身的健康。
旅行防护:出行也要做好防蚊措施
如果您计划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请务必做好以下防护:
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登革热疫情情况。
准备长袖衣裤和驱蚊产品。
在住宿场所使用蚊帐,并喷洒杀虫剂。
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
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重点人群防护:加强保护,避免感染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登革热,需要格外注意防护。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请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的登革热防控工作,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