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共性工厂”?东莞发布规划指南
东莞+ 2024-10-17 19:36:00

10月16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东莞市“共性工厂”项目建设规划(2024-2030年)》 ,明确了共性工厂的概念、规划建设范畴,并提出了运营要求,为全市“共性工厂”建设提供指南。

什么是共工厂?

所谓“共性工厂”,就是将同一产业或同一地区企业的生产加工或某一特定环节聚集于该工厂,实现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的一种高效、集约的新型生产运营模式。

通过共性工厂,将同一传统产业企业的加工环节聚集于该工厂,实现产品的“分散设计、集中生产”。同时,共性工厂内运用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高效、集约的新型生产模式。共性工厂可以是覆盖全生产过程,也可以是针对关键生产环节。

目前,共工厂在佛山、中山等地得到充分运用,解决中小企业升级转型中面临的技术落后、创新不足等问题,给了中小企业喘息的空间和腾飞的跳板,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明确提出,“推广佛山、中山市经验,推动家具等行业污染工艺使用共性工厂,实现同类企业污染物集中处理。”

2022年9月,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规范推进共性工厂项目建设的意见(试行)》,大力推动东莞市共性工厂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月,东莞已批复建设28家共性工厂(含汽修钣喷中心),其中24家为金属制品、塑料制品表面加工及服装制品丝印加工等的共性工厂,4家为汽修钣喷共性工厂。

为何要建设共性工厂?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并提出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重要部署。

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莞中小企业众多,还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及高污染制造产业。将涉污染的工艺或工序,集中到共性工厂,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达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

当前,东莞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共性工厂建设带来增量需求。东莞制造业污染源分布密集、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累积性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臭氧问题成为制约和PM2.5为代表的复合大气污染问题显著,水生态系统功能尚未恢复。建设共性工厂,实现同类企业污染物集中处理,可以提高行业治污水平。

此外,东莞着力推动“三旧”改造、“工改工”及镇村工业园整治改造工作。共性工厂作为一种实现产品的“分散设计、集中生产”的高效、集约新型生产模式,能与相关整治改造工作耦合联动,可以有效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腾出土地,拓展产业空间。

如何规划建设共性工厂?

根据产业政策规划、产业污染排放情况、环境管理等要求,东莞确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23个行业大类作为共性工厂建设重点行业。推动工艺相似、产污类似的行业联动,建设涉废水处理类、涉废气处理类两大类共性工厂。

其中,涉废水处理类共性工厂包括金属表面预处理及加工类、其他行业污水处理类两个小类;涉废气处理类共性工厂包括印刷印花类、塑料制品类、集中喷涂类、汽车修理与维护类四个小类。

东莞共性工厂建设分为A类区域(支持类)、B类区域(限制类)、C类区域(禁止类)。A类区域为相关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区域,支持该区域建设符合相应模式的共性工厂;B类区域为相关产业具有一定集聚规模的区域,经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后具备条件的,可建设相应模式的共性工厂;C类区域为相关产业较少、集聚程度不高的区域,不建议建设相应模式的共性工厂。

各镇街(园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镇村工业园整治提升需求和环境管理需求,科学谋划共性工厂建设,将共性工厂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城市更新的有效抓手,协调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园区管理机构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实施。

到2030年,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维要求打造一批共性工厂,实现共性工厂建设布局合理化、生产集约化、治污集中化,打造共性工厂生产与治污闭环,发挥共性工厂共建共治标杆引领示范作用,成为东莞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亮点。

文字:记者 周桂清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