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在东莞召开的全国群文盛会,“干货”满满!
东莞+ 2024-10-15 17:05:22

10月15日,全国群众文艺工作推进会在东莞召开。江苏张家港、广东东莞、上海、湖北、四川、陕西、中央歌剧院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等参会代表作交流发言。

一起来看看,这场群文盛会带来了哪些“干货”。

江苏张家港

“四季”创作机制造就戏剧精品

多年来,张家港市文化馆依托中国剧协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平台,发挥三届“文艺招贤赛”积累的人才资源优势,在总分馆制的有效推动下,摸索并实践了一套符合艺术创作周期的优质群众文艺作品“四季”创作机制。所谓“四季”,即春“悟”,每年3月或4月举办为期15天的“小戏小品春季编导演研修班”,邀请戏剧名家授课,小戏小品优秀人才齐聚一堂,以“艺”切磋,互相交流;夏“种”,每年5月或6月举办“小戏小品题材规划会”,面向全国征集题材规划、作品构思和故事梗概,遴选优秀创意和有价值的题材;秋“收”,每年7月或9月举办“小戏小品剧本改稿会”,邀请专家对夏季活动中完善、创作出的作品进行点评、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冬“炼”,每年11月或12月举办“小戏小品冬季培训班”,面向全市有创作经历、创作基础、创作热情的编导演人员进行为期近1个月的集中培训,让作品达到舞台呈现标准。在“四季”创作机制的推动下,张家港市迎来了小品创作的持续繁荣。

广东东莞

厚植沃土,创新创优

推动东莞群众文艺繁荣发展、走在前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一是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厚植沃土。高位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先后实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和“文化强市”建设,特别是2022年以来,对标对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构建起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推动建设松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等十大文化品牌,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千万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盈。二是构建群众文艺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平台。立足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以扁平化思维整合资源、搭建直达基层机制平台,推动全市33个镇街、园区群众文艺百花齐放。三是塑造古今交融、“最传统MIX最潮流”的群众文化品牌。东莞既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又是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先行地,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诞生出“最传统MIX最潮流”的群众文化特色。以焕新传统文化传承城市文脉,以潮流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以精准文化供给满足美好向往。四是汇聚“2亿分之一”力量激发群众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搭平台,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扶持,促青年人才成长圆梦;探新路,促非职业专业团队挑起大梁。

上海

以社会美育发展新路径

推动新时代群众文艺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美育发展新路径,推动新时代群众文艺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积极回应市民百姓对“人民城市”的期待。一是紧扣时代脉搏,拥抱群文服务新人群,扩大文化辐射力。创办“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解决中年轻白领群体参与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难点”,打通传统文化场馆服务时间有局限的“堵点”。二是坚守人民立场,拓展群文创作新思路,突显精神引领力。近年来,在面向基层、持续搭建“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群文创作思路,培育基层群文团队,探索跨界融合、创新突破。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构建群文活动新格局,提升资源配置力。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城市人群需要的重量级群众文艺活动举办机制,创办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市民文化节”。

湖北

群众文艺团队引领基层文化繁荣

每三年举办一届“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社会文艺团队展演,自2016年以来,逐步形成了省里有百支示范队伍、市县有千支引领队伍、乡村有万支活跃队伍的人才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湖北群文活动、群文创作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省文旅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文艺团队建设的意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团队活动门类、队伍规模、社会影响等分类登记、建档备案;各地制定社会文艺团队考核办法,并给予团队相应政策或资金扶持。二是注重形象打造,推动示范引领。打造开展文化惠民的主力军,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打造推动文化传播的拿手戏。三是注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四级培训体系,推选民间文艺能人,开展业务帮带指导。四是注重资金投入,拓宽扶持渠道。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形成“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加大公益服务购买力度。

四川

“双定向”破解基层文化人才发展“天花板”

近年来,为了破解一些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反映的“三大难题”——职称晋升难、专干专职难、艺术普及难,四川首次创新出台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着力畅通基层文化人才职业发展路径。一是坚持破“四唯”立“新标”。以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核心,着力突出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建设等业绩贡献,分类建立全领域、立体化的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坚持“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单独为全省基层群众文化从业人员定向建立职称条件、定向开展职称评审、定向设置专业岗位、定向聘任使用。首创基层群众文化职称体系,首次单列群众文化“双定向”岗位比例,首创群众文化“双定向”“绿色通道”。三是坚持扎“一线”炼“真金”。始终把活动开展作为锤炼人才的重要平台,促使更多文化人才既愿意扎根一线,又能脱颖而出。以“百千万”传统文化活动锤炼人才,以“天府百姓大舞台”活动炼就人才。

陕西

发挥群星奖引领示范作用

开创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新局面

将繁荣群众文艺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重要抓手,推动群众文艺工作蓬勃发展,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等5个作品先后荣获群星奖,9个作品(团队)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一是多措并举,加大群众文艺培训力度。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持续举办“群星风采”全省群文系统干部技能大赛、全省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帮助群众文艺创作和演职人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二是服务中心,培育群众文艺精品力作。以国家和省级群星奖评奖为抓手,大力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对参加、入围和获奖的全国群星奖作品,分别给予8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群星奖的作品,给予10万元奖励。三是坚守初心,推动优秀作品直达基层。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要求参加省级群星奖评选的作品,演出场次必须超过50场

中央歌剧院

强化使命担当,奏响精准惠民新乐章

近年来,积极探索新路径、拓展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努力实现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积极推动央地合作共建共享。一是探索新路径,多地合作助发展。率先在吉林长春成立了“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通过举办专场音乐会,开展艺术培训、采风创作等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长春站的成立标志着中央歌剧院确立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新模式。近年来,“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河北秦皇岛站、贵州安顺站相继落地,四川站也在积极推进中。二是拓展新思路,精准服务见实效。坚持“因需而服,因需而供”,在精准服务上做足功课,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送去文化服务。不仅送资源、送演出,还送辅导、送培训,提升当地内生“造血能力”。三是谋求新发展,利用资源举措多。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以线上课堂、公益讲座等形式,加强与地方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群众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

抓好主责主业 线上线下齐发力

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和文化馆行业,发挥数字文化优势,守正创新,多措并举,有效推进群众文艺繁荣发展。一是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和数字化手段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支持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围绕国家重大节庆和活动,持续开展主题性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激发群众文艺原创活力,搭建群众文艺创作展示平台,如“我要上村晚”乡村文艺节目征集活动等;持续汇聚各地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师资和原创课程,推出优质群众文艺培训师资和课程;支持举办文化和旅游部示范性群众文艺活动,打造云上看村晚、云上广场舞、云上大家唱、云上百团汇演、云上群星奖;以数字化创新群众文艺创作与体验,结合新兴的沉浸式艺术,实施“沉浸城市故事会”项目。二是凝聚文化馆行业力量,推动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围绕打造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引领文化馆持续推动群众文艺繁荣发展。强化群众文艺工作组织保障,加强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群众文艺理论和标准化建设,开展群众文艺研讨、交流活动。

文字:赵水平 图片:程永强 实习生 罗志高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