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安镇新安社区农民公寓项目开工。新安社区农民公寓由12幢住宅楼及相关公共建筑、配套等组成,项目以花园式小区标准建设,将实现6个居民小组的居民集中居住,资源共享,并持续改善社区的整体区域环境和居住水平。
“6个居民小组的居民集中居住”,短短一句话,背后却是这片土地经历的沧桑巨变,是基层社会结构的历史性重塑。“农民公寓”虽然还冠以“农民”二字,但是,居住者的身份早已不是土里刨食的农民。所谓“公寓”,与传统村落的居住格局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又不同于住户相对陌生、流动较频的城市居民小区。由“村”到“社区”、由“村落”到“小区”、由“农民”到“市民”,这里,正发生现代化转型中“静悄悄的革命”。
有人说,乡愁就是村里的袅袅炊烟,是母亲喊你回家吃饭的温暖。是的,千百年来,在广袤的农村,一个个传统村落松弛地铺展在大地上,乡民们聚族而居或单门独院,左邻右舍,鸡犬相闻。这种独特的乡村居住格局,形成了传统乡村文明氤氲的基本载体。而近现代以来,现代化大潮势不可挡,城市化的滚滚车轮,驶过玫瑰色的乡村。特别是最近40多年来,一切都变了。“农民洗脚上田”是身份的变化,“农民上楼”是居住格局的变化,二者一变,基层社会结构的运行模式也面临历史性巨变。像长安这样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对此可谓感同身受。
住进高层建筑,原来的农民,即现在的“居民”,离“土地”更远了,这一影响十分深远。从社会关系来看,由自然村落长期演化而来的村民小组(居民小组),现在成了林立的住宅小区居民楼,人们的社交距离、交互模式必然随之发生缓慢演进,世代居住此地的人们拖着对土地和乡情的依恋,进入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从服务和功能看,与传统村落或居民小组相比,农民公寓这种集中居住小区,提升了设施和服务的集约化,增加了很多之前没有的服务或功能,形成了集吃穿住玩游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从管理和治理模式来看,与传统村民小组相比,农民公寓出现新的管理需求,比如之前不存在的电梯运维、高层建筑消防、小区保洁等,并在原有的基层治理结构基础上,出现物业公司等参与治理的新的主体。
面对深刻的变化,前瞻谋划高水平的治理,就是必需的。农民公寓的治理,既包括社区各类设施的完善和维护,也包括物业服务等精细化管理,更少不了对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新重塑。如上所分析,要充分考虑居住格局、人际互动、行为模式、文明素养等对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的综合影响。要充分考虑利益诉求表达、参与主体多元,对基层治理机制的综合影响。要借助集中居住从而腾退土地带来的契机,实现集体经济提质跃升,平衡各方利益,夯实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一言以蔽之,期待居民上楼之后能迈入社区善治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