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进莞来|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将于9月26日首演
东莞+ 2024-09-24 12:43:18

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将于9月26日在东莞高埗影剧院隆重首演。作为首部讲述高埗大桥(旧址)故事的舞台剧作品,该剧以当年的真实历史为背景,用舞台艺术再现高埗人敢为人先、集资建桥的动人故事,致敬改革开放建设者和奋斗者。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高埗大桥(旧址)通车40周年。为落实东莞市文化强市工作部署,传承和丰富高埗大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高埗镇委员会、高埗镇人民政府推出首部讲述高埗大桥(旧址)故事的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高埗大桥(旧址)是全国改革开放后首座开创“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它是高埗人民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伟大实践,也是东莞乃至广东改革开放一个生动缩影和历史见证。

改革开放初期,高埗人民群众集资兴建高埗大桥。摄影/何煜球

《我的父亲我的桥》讲述在改革开放初期,高埗镇因为三面环水、交通不便,不仅影响当地人出行,而且拖累了经济发展。故事从大学毕业生莫水生的父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突发急病,因为路途遥远而耽误了救治不幸离世展开叙事。生产大队队长招商的失败,水生与恋人两地分隔的无奈,村民们对未来无望的苦闷……高埗大桥(旧址)修建前,高埗人面临的种种无奈和对高埗连接外界的渴望在舞台上一一再现。

面对交通出行难题,高埗人终于下定了决心,要修建一座通往城区的大桥,彻底改变高埗落后的面貌。一声起,万声应。以水生等为代表的高埗人敢闯敢试,历经了集资、雨夜抢险等困难,终于建起了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而随着大桥的建成,水生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埗大桥旧址与新高埗大桥

该剧导演杨子华说,为了更好地还原当年高埗大桥的故事,他们采访了当时大桥的总指挥、建设者等多位大桥建设的参与人员,剧中的故事都有事实根据,再进行艺术加工,让观众看到一个有笑点、有泪点、有激情、有温情的建桥故事。

据杨子华介绍,《我的父亲我的桥》采用舞台剧的方式来呈现,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外,演员精湛的表演,全部原创的音乐、多个大场面的舞蹈,以及现代的影视化舞台背景和光影效果,将带给观众丰富多元的视听享受。届时,观众将在舞台上看到当年高埗大桥集资时开村民大会的重现,还可以了解捐款的诙谐小插曲,剧中以大型舞蹈呈现的壮观的开工仪式、欢庆的大桥通车仪式和水生与恋人的婚礼,与多媒体舞蹈互动的惊险的雨夜抢险场景等,都非常值得期待。

1984年1月27日,高埗大桥通车典礼。

《我的父亲我的桥》的演员阵容庞大,作为一个人物群像剧,该剧主要演员就有十多位,汇聚了多位东莞本土的优秀演员,也有来自国内艺术机构的专业演员参与。作为舞台剧,剧中大型舞蹈场景的众多群演演员则大多来自于高埗镇,可以说也是高埗镇本土文艺人才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排练剧照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高埗大桥(旧址)通车40周年,传承发扬好“高埗大桥”精神,打造改革开放文化品牌,今年以来,高埗镇还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活动,包括举行“传承大桥精神 再创高埗辉煌”——高埗大桥通车40周年活动,以“亲历者讲述+图片展+健步行”的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重温当年建桥的激情岁月,感受高埗这40年经济社会变化与城市发展。

同时,高埗镇政府还与东莞市作家协会合作,组织陈启文、胡磊、詹谷丰等国内一批知名作家编写《何以为先——高埗大桥40周年纪实》书籍。

文字:沈汉炎 图片:高埗镇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