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曾娟林:托举每个孩子对数学的热爱
东莞+ 2024-09-18 20:20:34

从教21年,她始终坚持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质、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美与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她带领团队打造“五度课堂”,开发小学数学“感受课”等数学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她开展有梯度、成系列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近几年,她培养了12位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指导教师获省级奖励15项、市级奖励200多项。

这是东莞市大朗镇小学数学教研员、大朗镇第一小学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曾娟林老师的故事。第40个教师节,她收获了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党和国家对她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赠予孩子三颗糖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曾娟林认为,数学教学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质的美,感受到数学思维和精妙,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但抵达最高境界的路上,我们不能真的只是静待花开,对还在努力绽放的花骨朵,需要一些激发与助力,那就是三颗糖。”

刚刚走上讲台那一年,曾娟林带着满腔热血、一身孤勇,结果很快就被现实啪啪啪地打脸:不上课,师生其乐融融,一上课就鸡飞狗跳,管理基本靠吼,作业基本靠罚,成绩基本靠补……那是她最痛苦迷茫的一年。但也是这一年,让她领悟到,光有爱与热情是不够的,有智慧的爱才是真爱,没有界限的爱是害。

“我不想害学生,怎么办?”当时的曾娟林,马上想到奖励。上课时,坐端正了积一分,发言积极积一分,作业做得好又积一分,每个星期积分评一次奖。因此,她买了很多小糖果小礼物,奖给学生。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班级班风、学风都有了明显改进。这就是我给学生的第一颗糖,它就是物质的奖励。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曾娟林觉得很严重的事,一个学生,平常看起来表现很好,经常被表扬,但一考起来就很差。后来才发现,他为了得到积分,明明没想好,也举手;明明题目不会做,也拿笔假装在写;明明作业没完成,就悄悄抄同学的……像这样的情况,班上还不止他一个。

这让曾娟林很气愤,也觉得很可怕,原来我在不经意间,诱发了学生弄虚作假的行为。这也让她意识到,物质的糖好像可以让学生喜欢学习,但这种喜欢并不稳定,也不持久,甚至有可能会诱发“为了糖而假喜欢”。“看来,要让学生持久地真喜欢,不能仅仅只有那颗能吃的糖。”曾娟林说。

也刚好那段时间,曾娟林看到《教海漫记》,也开始尝试给孩子另一颗“糖”。课内课外,她常常这样表扬学生:“你最近学数学越来越有感觉了,继续加油!”“你语言很简洁,道理很深刻!” “你有成为数学家的潜质哦,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没多久,曾娟林惊喜地发现,这种精神的“糖”似乎比物质的“糖”更管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状态越来越好,越来越喜欢数学课,也越来越亲近自己,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曾娟林感到物质的糖和精神的糖组合起来用,有点无敌。后来,随着自己的专业成长,她渐渐发现,给学生第3颗糖,更有效也更有价值。

“就是‘思维’这颗糖。”曾娟林在课堂上更聚焦数学本质,更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感悟。有了“思维”这颗糖,孩子们开始懂得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开始觉得数学原来那么有意思,开始爱上数学了。

现在的曾娟林,坚持给孩子思维这颗糖,当然,也没有放弃前面两颗糖。“教育是相通的,其他学科也大抵如此,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评价,关怀学生的心理状态,坚守学科的本质教学。用评价、关怀和学科本质去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曾娟林说。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能力、活动、产品,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曾娟林说,数学文化存在于数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数学的应用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加深对数学内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开阔数学视野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曾娟林会努力让孩子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知道πday、π song,赞叹“虽然我没有看到,但我知道他存在”的奇妙;让他们了解布丰投针,赞叹“一个确定的数值却可以通过随机实验得到”的神奇;让他们了解“割圆术”、了解“筹算”、了解“莫比乌斯圈”……一个个为人类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走进孩子们的视野,一个个数学的故事走入孩子们的心灵,一个个数学思想在孩子们脑海中萌芽。

曾娟林认为,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我们要使学生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曾娟林会努力让孩子体会:用符号或公式可以精确地描述生活中用文字难以表述的现象或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依据已有的数据,可以推测未发生的时间,可以探究未知的世界;借助一个数量关系,便可以表达和解决生活中一类的问题……“不是筛选的手段,数学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表达与刻画,是人类彼此交流的语言。”曾娟林说。

在学习教材之余,曾娟林还会让孩子了解数学回文数、黄金分割数、斐波那契数列、杨辉三角等等,让他们体会数学的规律与形式的美,让他们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的语言、是文化、是艺术、是哲学,我因为数学而爱数学,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学生也能因为数学而爱上数学。”曾娟林说。

继续在教育道路上努力前行

作为数学科组长,曾娟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与家长、学生、团队共同成长。她希望通过教研中的收获、平台上的展示,让老师们体会研有所获、研以致用的成就感。因此,她带领科组老师在扎实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小学数学游戏课、小学数学“感受课”等拓展课程,其中“小学数学感受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广东省级科研课题;她还经常主办或承办各类联合教研活动,让老师成长有平台。大朗一小学数学科组近几年,4次获得省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

作为市级学科骨干,曾娟林每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二十多次;参与指导多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主持1个省级课题,两个市级课题,其中一个成果获广东省创新成果三等奖;参与多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其中一个获东莞市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励,并公开发表。

作为小学数学教研员,曾娟林组建了不同梯度的团队,组织系列的活动,搭建多层次的平台。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等方式,让老师们知行合一、学有所成。两年多来,她组织相关老师参加了上百场市级研训,还邀请专家走进大朗,举办数十场镇级比赛和研训活动,培养了12位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指导老师获省级奖励15次,市级奖励两百多次。

“荣誉是新的起点,更是前行的动力。”在第四十个教师节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曾娟林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坚守教育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同时,将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曾娟林表示,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希望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分享,将好的教育经验传播出去,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