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李敏用科技创新为东莞教育添彩
东莞+ 2024-09-18 15:36:45

从教20年来,他致力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普及,积极推动构建面向不同学段、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学生的中小学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国家团体冠军2项、个人金奖3项,省级以上奖励400多项,国家专利80多项;始终坚守“教育应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为推动东莞的科技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他就是东莞中学党委委员、办公室副主任,高中通用技术正高级教师李敏。作为南粤优秀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访问学者、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辅导员”,近日,李敏更是凭借其卓越的教学成就、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将零基础的队伍带成全国冠军

刚在东莞中学开展无线电测向指导时,李敏发现,这个项目已搁置了几年,留下的只有半套老旧的训练设备。

面对这种情况,年轻且富有激情的李敏没有选择退缩:学校地方小,每次训练他就和学生坐40分钟公交车到地势开阔的公园训练;设备短缺,他就自己研究制作各种教具;教学经验不足,他就积极发挥能动性,白天带着学生训练,晚上躺在床上构思各种“小游戏”,让训练变得更有趣更高效,常常辗转反侧凌晨三四点起身写教案。

仅用五年时间,李敏就将一支零基础的队伍带成了全国冠军。五年间,这支队伍拿到的省级以上奖励就超过100项,有3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2人加分后被北京大学录取。同时,李敏整理积累多年的教学资料,编写出版了《在阳光下奔跑——中小学无线电测向》一书并无偿赠送给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20多场教师讲座,为该项目在全市的普及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索构建中小学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为破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教学不系统、学生受众少、教研难度大等问题,李敏积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珍惜每一次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攻读了教育硕士,申请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访问学者,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用16年的时间探索构建中小学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体系化,形成“校内跨学科融合、校际跨区域合作、校外跨领域共享”的教研共同体。

其间,李敏参与研究的相关课题就有13项,主持的《中小学科创新课程“三层三类”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的研究》等成果有2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东莞市一等奖,编写出版《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等6本教学用书,相关课程资源被东莞、深圳、广州、韶关等地区的20多所中小学所使用。成绩斐然但追求无止境。

近些年,李敏又投身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了省规划课题《联合教研模式下的中学“2段×2阶”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教育资源,组织编写《AI与机器人课程》等多本教学用书,为推动地区科技教育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助力师生成长

作为通用技术老师,李敏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弱势群体,将智能化的技术应用于民生领域,用行动践行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

例如,李敏指导的谭正杨同学的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非入侵式跌倒监测与自动报警策略研究》,就采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跌倒的自动检测和主动预警,从而为独居老人跌倒后能得到及时救护提供了解决方案。

又如,他指导朱芸颖同学针对上班族常见的职业病,利用压力传感材料和计算机模型匹配设计了能自动检测坐姿并在手机APP呈现分析报告的智能坐垫,一举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最高分,被广东省教育厅发文表扬。朱芸颖同学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收获自信,学业成绩也是进步飞速,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并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考上哈佛大学的研究生。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李敏老师同样注重教育的传承,通过工作室培养、课题研究、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指导的学员近三年就有4人被评为省、市学科带头人,2人获省青赛一等奖。

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李敏倍感荣幸且心存感激。他把这份荣誉看作是对自己教学生涯的肯定,“获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和责任,要想不辜负这份荣誉,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更加努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