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打造“东莞创作”品牌,将文艺创作落到细处!2024年“东莞文艺论见”重点题材规划论证会举行
东莞+ 2024-09-10 15:02:31

9月5日,由东莞市文联主办的2024年“东莞文艺论见”重点题材规划论证会在东莞文联文艺空间举行,旨在进一步提高文艺精品创作水平,打造“东莞创作”品牌,助力东莞文艺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会议现场,来自花城出版社的李谓、夏显夫,文学类的贺仲明、陈启文、王十月、申霞艳、郑小琼,艺术类的石泉、高侠、杨湘粤、陈玲玉、董路等专家代表就东莞改革开放、新质生产力、百千万工程、历史人文、莞邑文化、社会治理几大领域近30个文艺创作重点题材,以及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潮玩之都》(暂名)等13个文艺创作项目进行深入研讨,为东莞文艺创作把脉。

会议交流问答环节,市各文艺家协会、镇街文联的创作者代表就具体创作项目向专家请教,由专家提出专业指导意见。接下来,市文联将对各位专家提的宝贵意见作进一步梳理,为后期打造文艺精品奠定基础。

文学类:要根据题材选作者,更要将创作落到细处

在文学类重大创作题材专家发言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就东莞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地方文化等类型的重大题材的文学创作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思考:一是要落到细处,以小见大,以具体来透视整体;二是要体现特色,从不同角度入手,并和地方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三是要写人,用人来展现文学的感染力、魅力和价值。

“我们评奖中,要想得到权威奖项,肯定要是大题材,但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市,想要通过大的题材获得认可不太可能,比如说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会提到国家战略、航天等等题材,这种题材对于东莞来说优势不大。”贺仲明解释说,东莞文学要获得更广泛、权威的认可,不能靠题材是否深,而是要从内容的把握入手,要怎么对题材进行有效处理、细化、深挖,要通过人和地方的文化传统密切关联,特别是叙事类的文学,一定要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也是我们要加强的地方”。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陈启文,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等对会上的几大重大创作题材进行了逐一点评,并提出了建议。王十月建议东莞在重点创作题材规划上要强化对创作规律的尊重,要有更细化的方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作者的挑选。

“有好项目如果随便找一个人写,肯定是浪费的。”王十月认为,不同的题材涉及到不同的领域,适合不同的文体或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对应的创作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把握,因为题材、体裁(表型形式)和作者本是三位一体,建议东莞文联加强对文艺创作规律的研究,并在这三方面做好甄辨和筛选工作。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申霞艳的观点与王十月不谋而合。她建议一方面要紧抓本地富有优势的题材,特别是新鲜的题材,如改革开放、新质生产力等,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对传统题材进行新题目的挖掘,进行新的延伸。

“它不像工业生产加班加点就可以做出来的,人的成长的确需要周期性,根据人来作题材,可能会更加合适一点。”申霞艳还表示,文艺创作说到底还是人最重要,文艺的创作急不过来。建议东莞深入摸底,了解东莞文艺人才尤其青年文艺人才的特点,根据人来设计题材或项目。“大家知道的题材都在这里,但它们还是要人来创作好。我们要把人的特长激发出来,和个人性结合起来。如果要重新培养发现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把东莞青年的作家,每个人的写作特点和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

作为早期在东莞创作出一批人,《作品》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郑小琼认为,东莞的文学表达是有着丰富的题材,尤其是东莞的工业化进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命题。她建议东莞作者要用更长时间来思考东莞的发展和变迁,寻找适合的命题来总结和表达这个过程,表达出城市内在的精神,以及这个时代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艺术类:重大题材只是方向,如何切入才是关键

艺术类重大创作题材探讨中,国家一级演员、广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率先发言。他从艺术的角度分析,认为只要能够反映文化自信、文化底蕴,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都是好题材,都能出好作品。其关键在于是能否找到好的切入点和独特视角,以小见大创作处属于东莞特色和优势的作品。

“艺术尤其舞台艺术往往是综合性的艺术,不是个人的而是团队的,任何环节缺一不可,做不好也不可。”石泉表示,在艺术创作上,题材只是方向,东莞要做的不仅是要分析自身的题材优势在哪,更是要看看自己有什么人才优势、成功做法和创作团队,然后“看菜吃饭”,去挖掘、培育、组织其合适的创作团队,将题材用合适的艺术表现呈现出来。

“从目前看,重大题材必须要摆在台上的,不管是评奖还是上央视等大平台,很多都是重大题材的作品。”国家一级作词、广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杨湘粤对石泉的观点表示认同,并强调要创作坚持以本土作者为主,让作品富有人性,让人看了能够感动,能够记住。

“一个艺术作品是否能成功,不是作者能够算出来的。即便作品成功了也不见得作品有多好,这里面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做比不做好,只要做了就有机会。”杨湘粤表示,东莞文联这么多年来一直重视文艺创作,一次次请专家过来座谈研讨,让东莞文艺也让东莞作者都有奔头。“一个作者要坚持去写,文艺的领导也要坚持去抓,不断给大家机会。理想总要有的,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站在演员和节目的角度看,最重要不是题材,而是作品创作的切入点。其实所有的题材都是要看切入点,切入点好,出来的作品就很棒。尤其舞台艺术是整体的艺术,作品定位好之后,我们就是导演和演员等,各方面都要综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牡丹奖评委、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会长陈玲玉肯定了东莞在粤剧和曲艺方面的创作,并以龙舟、东江供水工程、虎门销烟等题材和相关获奖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强调作品创作切入点的重要性,强调东莞要培养自己的创作者。“节目提升方面确实是要多请专家,我本身也是群星奖和牡丹奖的评委,我们所有的群星奖获奖作品的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但好的作品切入点和好的人才配合更重要。”

“题材和切入点、创新的表现形式都很重要。”广州美术学院特聘讲师、罗中立奖金奖获得者、新媒体艺术家、独立导演董路,从视觉艺术的专业角度提出要重视艺术作品创新表现形式的建议,“大家可能认为一些题材不好作,有限制,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我的作品也在走院线方向,题材、切入点、创新的表现形式很重要,文旅方面东莞也可以做很多东西,我现在也做了很多的大型文旅演艺的视觉创新,包括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应用等等,东莞也可以做这方面的题材。”

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省公共文化促进会会长高侠表示,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规律不太一样,特别是在艺术创作,是否符合艺术规律,符合观众需求,如何在市场上成立等问题上,建议可以学习西方的“走台形式”,在作品出炉之前先走台,让群众和市场检验。“走台的过程就等于是在审查过程中就可以知道戏大概出来是什么样搞清楚了。这个过程,不但历练了编导,也历练了演员,作品得到的观众检验,更是节约了以往彩排的成本。”

文字:沈汉炎 图片:张伊琳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