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东莞名师相赓续,桃李芬芳满天下
东莞+ 2024-09-09 20:54:27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清代以来,东莞文风鼎盛,代有名师,人才辈出。特别是近代以降,莞城的书香世家容氏、邓氏,中医传家的邓氏,诗画俱佳的梁氏,传道授业的骆氏,以及桥头的邓氏、厚街的王氏,中堂陈氏,南城张氏,乃至卢景光、张寿祺、谭铸尧、李汉仪、郑师许、吴壮达等莞籍学子,在东莞接受名师启蒙,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然后走向全国,在古文字学、哲学、金石考古、美术、教育,甚至科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

崇文重教,兴一方文脉,得遇良师,改一生命途。在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从东莞“城市原点”莞城崇文重教的历史往事出发,来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再次感受“桃李满天下”的芬芳。

代有名师,传道授业相赓续

宋元以来,由于氏族南迁及经济发展,东莞兴学重教之风越发浓厚,明清时期更是领潮岭南文风。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东莞,得时代先风,睁眼看世界,许多莞人愈加重视教育,东莞学子得以在传统国学与新式教育双头并进中,得到先进启蒙,打下坚实基础,走出了东莞,走向更深远的未来,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反响,为国家独立和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旨亭街文化记忆展中的展品

东莞一直流传着“千年东莞,根在莞城”的说法。而莞城的旨亭街更是莞城崇文重教之区,书院、社学、私塾众多,代有名师,人才辈出。如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西北隅社学,莞籍学子陈高弟、陈官桃、张伯桢等曾于此受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私立两隅初等小学堂和两隅高等小学堂也在西北隅社学成立,容作求(容庚伯父)任首任校长,学生有容肇庚、容肇新、容肇祖等。骆氏家族在私邸设立的“紫衢私塾”名声显赫,邓白、卢景光、张寿祺等知名学者、文艺家曾受教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东莞的文化名人,还是从东莞走向全国的时代文化精英,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多以教师为业,或曾以教师为业,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如莞城书香世家容氏,容鹤龄(1831-1897)曾掌教东莞石龙龙溪书院、顺德凤山书院近二十年,著有《师竹山房诗稿》,在岭南影响甚巨。容祖椿(1872—1943),十五岁得容鹤龄引荐跟随居廉学画,善画花卉、草虫、山水、人物,精于鉴赏。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师,是广东国画研究会重要成员。容葵馨(1903-1929),写设色花卉,妍丽雅淡,曾任教于广州市立二十四小学。容懋深(生卒年不详)为东莞师范学校教师,短期任教国文,后长期任教地理。

位于莞城旨亭街八巷的容庚故居纪念馆

到容庚一代,容氏名家辈出,其中容庚、容肇祖、容媛兄妹,学术成就全国瞩目。容庚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容肇祖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容媛也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过讲师。

容庚外祖家莞城邓氏同样为书香世家,亦擅于传道授业。邓蓉镜(容庚外祖父)曾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按察使,晚年主持广州广雅书院。邓尔雅(容庚四舅),精于文字金石训诂,诗书画印皆擅,曾在东莞中学任教,为容氏兄弟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930年,邓白(左一)与陈之佛、卢景光、麦语诗等人于上海留影

此外,莞城梁氏历代则有梁该、梁浩材等多位诗人,清末则有梁禧、梁景新等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其中梁景新曾设私塾于旨亭街,也曾受聘于东莞中学,是邓白、卢景光等人的启蒙老师。骆氏更是以“传道授业”为职业,是当地有名的教育世家,有骆亨、骆根深、骆荷锟、骆乾等擅于诗文、理学的教育名家。其中,骆亨在旨亭街的私邸所办的“紫衢私塾”在莞城很有名气,张达、张伯和、张孟荣、容祖椿、容庚、容肇祖、邓白、卢景光、张寿祺等人均曾就读于此。

 

名家辈出,四方桃李尽春风

正因为东莞历来崇文重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往往文化底蕴深厚,诗书画印皆通,甚至是某些领域名家。其教授的学生往往能得到良好文化艺术启蒙,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其未来成名成家提供先决条件。这也是东莞近现代以来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二居”传承为例,自从清代居廉、居巢开创了“撞水撞粉法”,其独特的“居派”风格通过居廉的传承影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广东画人。二居长期寄居可园、道生园,莞人跟随其学画者众多,嫡传者有张氏后人、蔡德馨、梁禧、容祖椿等。其中张嘉谟女婿梁禧一支,传承有序,从梁禧到梁景新到邓白,再到谭铸尧、李汉仪等,可谓代有人才。

“二居”作品

邓白早年向邻居梁景新学画,习居廉撞水撞粉法,后求学于广州市美术学校,师从现代美术教育家、画家陈之佛,最终成就集工笔花鸟画、陶瓷研究、中国画论三个专业体系成果于一身。他不仅绘画成就高,还曾著有《中国陶瓷美术史纲》、《中国陶瓷史》(合著)、《中国古陶瓷艺术纹饰》、《潘天寿评传》等,曾协助原浙江省轻工业厅成功烧制仿南宋官窑青瓷,是被公认为“中国工艺美术泰斗”的“白叟”。

同时,他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助教,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画系主任,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学术研究工作,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首个陶瓷美术专业,并招收了中国首批“中国陶瓷史”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不少高等美术院校的教授、教师均出于其门下。

当然,东莞近代文化名人中,容氏兄妹的学术成果在国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容庚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毕生从事古文字、青铜器及古书画的考订研究和教育工作。上世纪30年代曾任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主编,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考古学组织“考古学社”,并主编《考古学刊》,是中国考古学先驱。出版论著、图录27种,发表论文、杂考近70篇,主要著作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至今成为学者和学生研究古文字、青铜器的重要工具书。

容肇祖则开创了断代哲学思想史以及民俗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等。上世纪20年代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席,主编《民俗周刊》。著有《中国文学史大纲》《魏晋的自然主义》《明代思想史》等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

东莞桥头镇邓屋村邓氏同样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出现“一门五杰”(即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化学工程专家邓鸿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先驱、“两弹一星”功臣邓锡铭,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著名邮票设计师邓锡清),被誉为“院士村”。

首期莞邑名贤主题文化沙龙举办,邓勇讲述邓氏家族的故事

南城的张伯桢、张次溪父子,在国学、藏书、诗文、绘画、民俗等领域亦有声名。其中张伯桢还热心教育,曾创办东莞中学。但其一生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表彰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为他创建了袁督师庙。

此外,著名藏书家伦明,著名画家谭铸尧、张寿祺,雕塑家李汉仪,历史学家郑师许,地理学家吴壮达等莞籍著名学者,同时也均为著名教育专家;著名电影美术设计师、戏剧活动家、美术教育家、工笔花鸟画家卢景光,一生致力于中国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先驱之一。

这些莞籍学人,除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外,还基本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他们还有不少是教育、文化、艺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先驱者。他们是东莞文化事业的骄傲,东莞人的骄傲。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东莞日报资料图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