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评|倡导崇文重教传统,助力东莞文化领潮
东莞+ 2024-09-09 20:54:14

一个地方的乡风文脉是否厚重,往往与当地是否崇文重教关系密切,尤其是在社会形态相对单一的过去,这种反映更为明显。尤其明清一代,东莞开始领潮岭南文风。是故,在《东莞县重建儒学记》碑文朱拓中,明代理学名臣丘濬就留有赞誉东莞之言:“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

如果这只是一家之言,那么我们还可以从书院、学社、私塾等机构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管窥一豹。如清代,东莞建有各类传统学馆120多所,其中莞城不足1.5平方公里内,就设传统学馆18所。民国时,东莞5所中学,200多所公私小学受明伦堂资助。这些数据在整个广东都算得上首屈一指。

其中,单东莞莞城旨亭街这条百米长巷,书香世家众多,书院、社学、私塾也众多。特别是清末民初,邓尔雅、梁启超、韩铭基、骆亨、骆根深、梁景新等文艺家、学人、教育家都曾在这里执教或讲学,许多寒门子弟因此得以接受教育,造就东莞近代学人辈出的现象。

此外,东莞素有雅集唱和之风,岭南画派亦在这里策源。比如南宋建立的“吟社”,明代组建的凤台诗社,清初张穆、屈大均等在东湖唱和,都在岭南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明代以来,东莞画坛继承宋元遗韵,师古但不拘泥于古,在岭南书画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明末清初东莞书画发展到一个高峰,有袁登道、王应华、张穆等岭南知名画家。

清中晚期,张敬修建可园,请花鸟名家居巢、居廉十来年,在此孕育了影响岭南画坛近百年的“居派”画风。其中,居廉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宗旨,开创岭南画派,东莞可园因此成为岭南近代花鸟画的摇篮及岭南画派策源地。

东莞画人深受“居派”画风的影响,张嘉谟、张崇光两父子,蔡德馨、梁禧以及容庚堂叔容祖椿师从居廉,深得真传。其后则是从梁景新到邓白,再到谭铸尧、李汉仪等,可谓代有人才。我们仅从《“二居”画风传承录(东莞)》看,第一代代表有居廉、居巢,二代有蔡德馨、梁禧、容祖椿,三代有梁景新、容庚、容葵馨,四代有卢景光、邓白、杨丙垚,五代有谭铸尧,六代有李汉仪、何伯孙等,基本都是在学术或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大多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基本都是一代名师,不仅对东莞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国家培育了大量文艺人才。

至今,东莞学人身上这种“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依然赓续不断。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他在东莞中学执教四十余载,退休后仍在莞城图书馆讲授东莞文史二十三载,直到2019年7月因身体原因,以“告别诸君”为题,讲完最后一课,挥泪三尺讲台。

“追源溯流——杨宝霖讲东莞氏族源流”活动现场

同时,他在教书之余则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东莞文史和民间文化。他在国内外发表古典诗词辨析、历史考据及农史等论文百余篇。其一生不忘育人初心,孜孜不倦、刻苦严谨治学,用一生诠释师者、学人本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崇文重教,领潮岭南文风,这是一种优良传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值得我们赓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东莞的文脉才能更加根深叶茂,东莞的文化事业才能持续欣欣向荣。

文字:沈汉炎 图片:莞城街道融媒体中心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