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湾中心医院医生提醒:小心“开学病”
东莞+ 2024-09-09 14:26:49

开学季正逢夏秋季节更替,天气变化不定,尤其近期下雨、台风天气,再加上假期松弛后部分学生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开学后一至两周,学生要面临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

开学后的一至两周,是校园内出现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高风险期”,返校后大量学生聚集,给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称之为“开学病”。

那么,开学季有哪些高发的传染病,应该如何预防呢?

1.登革热

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

症状发病时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3~7天,伴随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分布全身的皮疹与出血症状。

2.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

症状:发病时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3~7天,伴随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分布全身的皮疹与出血症状。

3.流行性感冒

传播途径:流行性感冒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各学段均易感。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发热可持续2~3天。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高发时间为冬春季,潜伏期一般1~3天。

4.水痘

传播途径: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症状:以发热及躯干为主的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等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幼儿园、中小学等集体机构易发生聚集疫情。

5.病毒性肠胃炎

传播途径:病毒肠胃炎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病程较短。

症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病程一般为2~7天,秋冬季为高发季节;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各学段均易感。

6.食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

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往往在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发生。

滨海湾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李薇表示,面对上述情况,学生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应定时定期给儿童接种疫苗。加强个人卫生与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应定期消毒。增强自我防护,注意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生活有规律,睡眠应充足,饮食要均衡;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帮父母做家务,劳逸结合,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室内环境。室内常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并保持室内清洁,必要时可消毒。

此外,若儿童发生传染病,应在家隔离,家长不要害怕耽误课程而隐瞒病情,遵从学校传染病休复学管理制度;也不要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以免感染他人。

学校应加强监测,坚持晨检制度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教室、宿舍应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与清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加强教室、宿舍、厕所、校园环境、食堂环境、餐具、玩具的通风和消毒工作。

文字:刘瀚擎 制图:插画/郑伟华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