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群英秀⑤|李沛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用行动做服务对象的“贴心人”
东莞+ 2024-08-30 20:02:32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听到“吸毒人员”这几个字,不说一定会滋生排斥和厌恶的心理,至少也不敢随意接触,但大朗镇禁毒项目主管李沛仪的工作就是每天与他们打交道。她说,只要勇于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迷茫”的人。

运用专业方法,协助有吸毒史精神障碍人员走出困境

初次踏入禁毒领域社会工作,李沛仪也曾紧张和害怕,她坦言:“第一次跟一名刚强戒出所的服务对象见面走访时,心里充满紧张,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是社工的理念和价值观帮我拨开迷雾,让我坚持了下来。‘尊重和接纳’‘以人为本’的社工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不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在为他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

李沛仪最初接触的一个帮扶对象(化名:阿肖)让她明白了社工的价值。她表示,接下这个个案是因为其有吸毒史人员的身份,加之曾有无故纵火史行为,所以需要特别关注。随着深入了解才得知阿肖自小家庭关系不和,矛盾冲突频繁,后来受到母亲去世、父亲漠视的双重打击,在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环境下成长的阿肖最终选择了吸毒来逃避现实,导致其精神失常在外流浪两年六个月。经多方辗转帮助,阿肖最终被送回家里。因其健康状况不佳,李沛仪及帮扶小组首先为其链接了慈善协会资源协助其解决入院治疗的需求。

起初阿肖并不信任李沛仪,对于访谈的问题也只是简单的:“嗯”、点头或直接不说话。但李沛仪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定能磨成针”。通过多次走访接触与关切交谈,李沛仪渐渐与阿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阿肖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能简单对答,甚至不时会向她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2020年4月的一天,警务室给李沛仪打来电话:“李社工,阿肖在文化公园附近一出租房门口纵火,你过来一趟吧。”电话结束后,她立即联系阿肖父亲,并急匆匆赶往。现场与阿肖面谈时,其对纵火原因闭口不谈,不愿回答,其父亲缓缓说道:“最近因为工作原因住在单位,我没有监督他吃药,估计是犯病了。”最终在她与帮扶小组成员的劝说下,阿肖父亲表示会与领导申请将其带去工作单位上班监督他定时服药,避免再发生意外事件。

后来因为阿肖父亲到了退休年龄,为了生活时常出去打零工或种菜卖钱,无法监督阿肖的按时服药,导致阿肖多次出现离家出走、偷窃父亲现金及偷卖电动车等行为。为了稳定阿肖病情,李沛仪多次联动帮扶小组成员、警务室、村(社区)及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商讨对策。最后在帮扶小组成员及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阿肖同意前往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入院检查治疗。

出院后,阿肖父亲因阿肖种种行径表示心灰意冷且无力管教,表示要与其断绝父子关系,甚至表明:“你们不用拿监护人的身份说事,我已经把家里门锁都换了,他爱去哪里流浪就去哪里,不关我事……”随即将阿肖所有证件丢给李沛仪。

为此,李沛仪多番奔走于社区村、警务室及残疾人联合会之间,旨在能为阿肖链接一家临时托管医院的资源。即使如此,李沛仪仍然坚信家人始终是帮扶对象最坚强的后盾,多番与阿肖父亲进行深入沟通,给其父亲植入希望,最终阿肖父亲表示同意协助阿肖办理申请入住东莞市托养中心。

李沛仪认为:有精神障碍的吸毒史人员帮扶服务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也是短暂的,我们要从帮扶对象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出发,重视他们的想法与感受,达到帮扶目的。同时有精神障碍的吸毒史人员的帮扶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稳定病情、提升家属照顾能力及信心、增强帮扶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改变的决心、构建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及逐渐提升社会融入能力上;要学会借力宏观及微观环境的资源,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实现社会的再融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出所人员无缝衔接,点亮温暖回家路

“喂,姐,我出来了,民警跟社工现在载我回家。”刚出所的张某拨通了家人电话。

“爸妈在你戒毒期间走了,你先过来我这里,记得地址吗?”电话那头说。

得知父母离世这一噩耗,张某带着惊愕及委屈的哭腔,只回答一声“嗯。”

这是李沛仪在一次接送强制隔离戒毒六次的人员回家路上听到的对话。

李沛仪深知,“出所衔接”,这不仅是一段简单的接送过程,它更是一段心灵重生的路程,是社会对那些曾经迷失方向者的深情拥抱与包容。这短暂的路程不仅是我们了解他们的第一步,还是帮助他们重建信心的关键时刻,更是他们心灵之门重新开启的宝贵时刻。她坚信,每一次的亲自接送,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更是对他们未来生活的一份承诺和支持。在这段回家的路上,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次握手,都可能成为他们心灵深处的一股暖流,温暖着他们曾经冰冷的心房。这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移动,更是一次情感上的连接,一次心灵的洗礼。

家,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已经变得陌生,但通过“出所衔接”的方式,能够使他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李沛仪说,在社工的帮助下,目前,张某已成功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在工作中,李沛仪深刻认识到,传统的禁毒宣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公众对禁毒知识日益增长的渴求。因此,她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的局限,依托镇禁毒办力量在各村(社区)设立禁毒公交站宣传点,开创东莞市首条禁毒公交宣传线路,通过流动的宣传窗口,向社会大众传递禁毒知识与正面观念。

李沛仪和她的团队深入各村(社区)和住宅小区,开展“点对点”的禁毒宣传。他们通过讲解咨询、图文展示、播放禁毒短片等多种形式,让禁毒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禁毒教育更加贴近群众,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

针对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李沛仪更是不遗余力。她带领团队积极走进镇内的中小学,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用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疫情期间,她更是创新思维,制作了多个禁毒“云课堂”视频,通过线上的方式,让青少年学生即使在家中,也能深入了解毒品知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禁毒法律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校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视,更为学校后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效降低了校园青少年接触或吸食毒品的风险。

李沛仪的创新思路和不懈努力,为禁毒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禁毒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禁毒防线。

探索“镇禁毒办+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模式

在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中,李沛仪积极探索构建“镇禁毒办+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不同专业技术类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在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补充作用。

一方面,以社区(村)、禁毒委成员单位、中小学校及社会企业为抓手,大力培育镇街禁毒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者组织起来,根据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等要求分配志愿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骨干的领头作用和不同志愿者的专业技术服务作用,提升禁毒志愿服务的组织化、项目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由禁毒专干及禁毒社会工作者对志愿者进行能力培训、服务记录和人员管理。务求使禁毒志愿者从以往的禁毒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传授者”,进一步发挥禁毒志愿力量的榜样作用,形成志愿者积极参与禁毒工作的共治格局。

自从业以来,李沛仪跟进个案服务108人,走访个案440人次;她依托镇禁毒办,建立了禁毒公交志愿者工作站,建设了禁毒公交站台及流动禁毒公交宣传线路,创建了3间禁毒示范学校以及3支禁毒志愿者队伍。2023年,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肯定,荣获了大朗镇优秀社工的荣誉称号。

正如那句诗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李沛仪用她的坚韧和温情,诠释了一线社工的责任与担当。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她知重负重,直面困难,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着自己的“责任田”。

李沛仪的故事,是一线社工的缩影,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我们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用心开展服务,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尹金钟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