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座城成就一部剧 一部剧致敬两亿人
东莞+ 2024-08-21 09:07:20

当汽笛声在二七剧场响起,《东莞东》的故事讲到了北京。日前,东莞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开启全国巡演的第三城,也是该剧2024年度全国巡演的收官之行。

《东莞东》以记忆里的东莞东站为叙事原点,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普通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与城市共成长的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两亿人在东莞工作过、生活过,“东莞东”火车站是他们南下打拼的第一站。为此,《东莞东》全国巡演期间,东莞打造寻找“两亿分之一”活动,致敬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感谢为东莞辛勤付出的每一位建设者、奋斗者。

一部剧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以个人的视角看《东莞东》,看的是大时代下各人的拼搏与奋斗;以城市的视角看《东莞东》,看的则是一座城市在不同时期的胸襟与远见。

创业者的热土

《东莞东》巡演的第三站,我们为什么要重点讲“奋斗”?

也许是因为,没有哪一座城市比北京更懂“奋斗”的含金量。多年来,无数部影视剧都曾聚焦这个快节奏、机会多的城市。

改革开放之初,位于广东中心位置的东莞,吃到了第一口红利——虎门镇的太平手袋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此后,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开始一次次聚焦于此;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转型中的城市,成就了创业者的热土;创业的热土上,不缺成功的故事。

1993年,17岁的蒋生初中毕业,从老家四川到1700多公里外的东莞,先在工厂流水线做工人,后来又当起了个体户,凭借着精明与勤奋,他很快就开起了一家代工企业,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叫到了东莞。

“那时候东莞对我来说,是一个遍地是机会的热土。”蒋生说。改革的春风劲吹,数百万像蒋生一样的外来工聚集到东莞。

1999年,17岁的李实从山东出发想到深圳闯荡一番,不承想被“卖猪仔”到东莞厚街赤岭。由于学历低,他漂泊了半个多月都找不到一份工作,后来一个好心的老大爷把他“捡回去”,让他负责看门、干杂活和喂狗,一个月发200元工资。

之后,不服输的李实抓住机会,成为一名销售,在塑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然后自己创业,做产品研发和塑料贸易,并一手创立了东莞市盟大塑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大集团”)。

如今,盟大集团利用互联网技术助推塑化产业升级,是东莞产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佼佼者。

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末,21岁的刘昊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打工人”,因邂逅厂长的女儿而南下打工,在深圳摸爬滚打两年后,决定来东莞做手机。

此时的东莞迎来了诺基亚的落户,也拉开了中国手机制造的序幕。站在风口上的刘昊,将目光锁定在移动电话配套产品——充电器上,很快在东莞买地建厂,依托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突出优势,带领企业走上了快车道。

今天,刘昊一手创办的东莞市奥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是消费电子充储电的头部企业,其小功率充电器全球市占率17%,稳居全球前三。

也许,这些创业故事都离我们太过遥远,今天再来东莞创业还是对的选择吗?

中国制造业名城、全国超大城市、新一线城市的底层逻辑,是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五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等数据的支撑。

理性的数据背后,东莞还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在《东莞东》全国首演第一场,东莞多位市领导与“两亿分之一”的代表亲切会谈。此后每一场巡演,来自各地的“两亿分之一”代表都能获得这座城市的礼遇。

数据告诉我们,曾有两亿人在东莞东站下车;这座城市的发展则告诉我们:两亿人,无论来自哪里,无论出身贫富,都能在东莞找到自己的舞台,干出一方天地。

科研者的乐园

今天,从世界各地来东莞,东莞东站并非最好的选择,科技的进步让交通方式变得更发达与多样。我们需要的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东莞东》,更是精神上的《东莞东》。

历史像一条滚滚向前的长河,每一次拐弯都将带来新的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原来加工贸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谋新求变是当务之急。

“新”的核心是技术,“变”的动力则是人。新技术、新人才在东莞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结束了珠三角地区无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2020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今年3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启动建设,项目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

系列大科学装置的上新,产生了连锁反应,也搅动了东莞的人才市场。

安徽人汪卫华2018年来到东莞,历经6年将一片荒山打造成一个具有岭南风格的大型现代化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并构建起庞大的工程师队伍。

湖北人陈和生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在他的积极倡导下,2006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落户东莞。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来自辽宁,2017年,他接受邀请出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在松山湖,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

无独有偶,这几位为东莞科研事业作出极大贡献的科学家,都与北京有着密切联系,也见证了两座城市之间的科研交流。

“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陈和生曾作出这样的预言。这一预言既肯定了东莞现在的人才含量,也认可了东莞现在的人才吸引力。

截至2023年底,东莞人才总量历史性地突破了300万大关,总数量达到315.7万,相较上一年增长32.8万人,同比增长11.6%;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3.6万,同比增长15.1%,整体人才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近两年,东莞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底色,对人才的渴望更是强烈。为了吸引人才,东莞连续多年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全国主要城市举办“是人才 进莞来”东莞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进一步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集结号。

为了不负人才在东莞安家的心愿,今年7月,东莞松山湖正式发布“国际人才社区”,为追逐梦想的奋斗者,打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开放、包容永远是吸引人才最真诚的“必杀技”。到这里,我们再问什么是精神上的《东莞东》?它是“敢为人先”的科创精神,也是“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紧握“开放包容”的方向盘,“东莞东”号才能更进一步。

梦想家的宝地

有人说,东莞是一座无论你来自何方、何种背景都能生活下去的城市。这里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工厂,白手起家的普通人穿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里有滋养一方人的精神“养分”,希望与梦想属于每一个人。

东莞的城市温度,可以从一个叫吴桂春的人说起。2003年,37岁,他来莞务工,钟爱于地摊淘书。后经工友介绍,他踏入东莞图书馆,被这里“不收费、空调凉快、书很多”的氛围吸引,打胶工作之余,他在这里一读便是12年。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2020年,他在东莞图书馆留言写道。这一落笔,便激起千层浪,成为当年最令人感怀的公共事件之一。

何以情深至此?公共文化服务可窥一斑。放眼全市,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服务站遍布全城,32个镇(街)24小时自助借阅全覆盖。这意味着在这座城市,不分户籍、不分年龄,公共阅读,人人平等。

东莞的韧性,来自千万名普通人。他们是“阅读”城市的人,也是自己梦想的建造者。

出征巴黎残奥会的黄文娟,来自湖南农村。3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她的左腿高位截肢。7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文娟结识了自己的“伯乐”——东莞市残联乒乓球教练王迎春。随后,她来莞加入市残疾人乒乓球队,在东莞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接受专业训练。

汗水与坚持,换来荣誉等身:从市赛冠军到国赛金牌,从东京残奥夺金到备战巴黎残奥,“来东莞以后,人生像开了挂一般,一直在超越,从未停止。”黄文娟说。

东莞,这里开放、包容、务实的物候,亦是篮球逐梦者的应许之地。1999年,青涩的易建联从深圳来到东莞,被这座城市的篮球氛围感染:“当时我还是年轻小菜鸟,第一次去东莞看现场比赛,那个时候全场都坐满了,原来东莞有那么多人喜欢篮球。”

此后,他身披9号球衣,随广东宏远队征战CBA,一段传奇由此开启——率队7次夺冠,5次荣膺CBA常规赛MVP,3次获得CBA总决赛MVP。“我在东莞度过了最长的职业时期,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易建联说。

东莞走出易建联,是偶然,也是必然。

2004年,东莞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篮球城市。2022年始,东莞在全国创新举办篮球城市文化节。“你们想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篮球,一定要到东莞去看看。”中国篮协原常务副主席李元伟将这座篮球城市的魅力一语道破。

如果把梦想比作光束,那么香港人徐祥龄则将自己的梦想照进了别人的现实,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2004年,徐祥龄带着太太在东莞创办了第一家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机构———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资助了上千名民工孩子和家庭。因服务新莞人得力,徐祥龄也获评“中国十大社工人物”“东莞社工之父”“东莞农民工服务之父”。

河南盲人“极客”李朗、湖北“炒粉姐”唐应、海外归来的“轨道医生”梁帆……在莞逐梦成为无数人共同的价值选择。如今,东莞这座城市“万花筒”,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人来东莞逐梦、圆梦。

今年6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对现行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毕业生入户和在职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进行优化和调整,大幅降低了现行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条件中居住证和社保的年限要求。

佳音频传。东莞还入选了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建设试点名单,并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立法范畴,推动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让外来人口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筑巢引凤,这片热土成为人海浪潮中的“吾心安处”,成为城市发展繁荣的强大底气。

文字:莞宣 图片:记者 赵浛锐 张村城 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