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田间地头议事接地气!望牛墩镇官洲村积极搭建“湖畔学堂”微平台
东莞+ 2024-08-20 19:56:20

四年前,官洲村还是一个到处是烂路泥路、内河涌污水横流的“次发达村”。而如今的官洲村,道路平坦开阔,河涌清澈,生机盎然。

从“次发达村”蝶变为水乡典型村,得益于官洲村坚持党建引领,开展“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议事会,搭建“湖畔学堂”“板凳夜话”“长者饭堂”3个微平台。

其中,位于官洲村村党建公园内的“湖畔学堂”,以自身为载体,始终发挥着党员教育和议事协商两大作用,引导“两委”干部、退休老党员、致富能手、青年志愿者等化身宣讲员,定期讲解议事协商工作法、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等,提升村民对议事协商制度的认可度、参与度,实现有事齐商议、矛盾共化解,赋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田间地头议事接地气

官洲村党建公园原为党校分校点,官洲村党总支创新教研方式,将“湖畔学堂”建设为党建学习户外课堂,把党课搬到广场、亭子,开展各类党员教育。党员干部通过看展览、读专栏、听宣讲、开讲座等形式,学习新思想新政策,提升业务知识,交流学习经验。

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官洲村党总支在“湖畔学堂”开展活动中常常吸引周边群众围观旁听,并跟党员干部聊家常、聊对村内事务的看法。官洲村顺势而为,拓展延伸了“湖畔学堂”功能和效用,把“湖畔学堂”打造成为融洽党群关系的新平台。

作为讨论问题的“议事厅”、听取民意的“谈心室”,“湖畔学堂”在收集民意、调解纠纷、议事协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湖畔学堂”召开的民主协商议事会,将“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团结在一起,商议村里的“大情小事”,探索“协商+共治”模式。通过充分听取群众意愿,重点解决村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充分调动辖区村民群众自治积极性,共筑党群协商“同心圆”。

此外,官洲村以“湖畔学堂”为载体,每月定期组织一次议事协商宣讲会,引导村“两委”干部、青年志愿者、乡贤、退休老党员等化身红色宣讲员,与村民面对面讲解议事协商工作法。

“湖畔学堂”从传统的室内搬到室外,不但方便村民日常协商议事,也更接地气,更聚人气。同时,“湖畔学堂”协商议事阵地也有着多重身份,是常态化开展惠民服务站点之一,共商共议之中,村民不知不觉也体验了便民服务。村委会从灵活机动、方便村民的角度出发,广泛开展“室内+室外”多种协商议事活动。为将在职党员、村民骨干纳入协商议事小组,不但成立了微信群,同时明确议事小组现场会固定“碰头”时间,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同时,立足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要求,全面梳理村内居民、商户、社会组织等构成情况,挖掘村内法律、调解、心理咨询等人员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广泛激励发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中来。

近年来,官洲村共组织开展协商议事150余次,共计2600余名党员群众有效参与。同时,通过加强展示议事协商成果、及时公开议事协商未成功的项目和争议点,让村民直接感受到,议事协商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共建共享协商带来的好处。

“湖畔学堂”助力河道换新颜

“这条河变化太大了,变得越来越好了!”今年70岁的陈姨从小在官洲村长大,对于官洲村内河涌再熟悉不过。上世纪末,官洲村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引进大批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由于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河涌管理不到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接排放、丢弃在河涌上,村民盖房泥浆也直接往河里排放。慢慢地,垃圾堆满河涌,河面近半被水浮莲及野草覆盖,官洲村内河涌成了讨人厌的臭水涌。

为解决这一问题,官洲村党总支牵头,一方面安排村“两委”成员和村民理事会成员密集入户走访,就内河涌整治及长效机制建立等话题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另一方面以“湖畔学堂”为平台,开展了多场协商会议,最终综合大家意见,启动官洲村内河涌洁净行动。同时,在行动实施过程中,村“两委”、理事会成员以“湖畔学堂”为监督意见收集点,及时掌握村民反馈意见,有效保障了洁净行动及相关财务支出公开、公正、透明。

从河面近半被水浮莲及野草覆盖,到碧水蓝天、群鱼嬉戏;从随处可见违规占道的“小农场”,到宽阔整齐的新路建成;从村道昏暗“入夜不见人”,到中心广场灯光喷泉成为“打卡点”……可喜的和美乡村景象来之不易,变化源自民心齐聚共解乡村治理难题。如今的官洲村,内河涌环境明显改善,“一河两岸”、碧水蓝天、群鱼嬉戏、白鹤齐飞的美丽风光得以再现。

接下来,官洲村坚持“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社会参与、多元共治”模式,建立健全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协商利民的民主协商议事机制,积极发挥“湖畔学堂”等微平台作用,提升协商民主质效,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新方式,努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新平台。

文字:记者 刘维佳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