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记者一起探寻莞城电灯厂的前世今生
东莞+-莞城视窗 2024-08-19 12:49:24

■莞城电灯厂旧址 祁凯俊 摄

走进莞城街道细村,沿着洲面横街前行,便来到一条叫作坭围的巷子,这里就是莞城粮所。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如今亟待拥抱新的变化。在粮所的一隅,隐藏着一方被长满荒草的空地,很多老莞人并不知情,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孕育了莞城最初的辉煌——它曾是莞城电灯厂的旧址,那里曾点亮了城区的第一缕光明,是莞城最早的光亮工程发源地。

从一台简陋的木炭发电机蹦跳出的星星火电到给予城市万丈光芒,莞城百年电力发展,正是从这里出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让电传到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莞城电灯厂,重述莞城百年电力发展的历程故事,探寻老电灯厂的前世今生。

从点点星火到万丈光芒

莞城电灯厂点亮城区

■在莞城粮所工作了40多年的毕老对粮仓未来规划感到高兴 张筱云 摄

“这个墙角处就是当年莞城电灯局所在地,可惜现在已经夷为平地,里面长满了杂草,而左手边的麻袋仓我认为是当年储备发电燃料的。”今年74岁、在莞城粮所工作了40多年的毕老激动地指出当年莞城电灯厂的位置。在毕老印象中,莞城电灯厂是一栋典型苏式风格的老建筑,电灯厂上方是三角形瓦片房顶。

“当年电灯厂前方曾是一大片鱼塘和田地,但随着历史变迁,原来的模样已不复存在,这里都变成居民楼了。”毕老在老一辈的口中,得知了莞城电灯厂建立最初的周边环境,如今,想亲眼见证那座老电厂的原始风貌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据《莞城志》记载,莞城的电力照明,始于民国7年(1918年),莞城黄姓商人开办莞城电灯局,设于脉沥洲。黄姓商人出资5万元购进1台40匹马力木炭发电机,110伏送电,仅供县政府和警察局照明用。1945年,又购进2台各60匹马力的单缸木炭机,带动2台各40千瓦发电机,110伏送电,主要供县政府、警察局和部分商店、居民照明用,直至1949年东莞解放仍继续发电。“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时候因为电压低,供电不稳定,照明很暗。”毕老讲述了当时居民用电的情况。

1953年春,东莞县人民政府派城市工业部工业科金明庚为公方代表,接管莞城电灯局,更名为东莞县电灯厂(后改称“电力厂”),接管时仍是1945年的发电设备。

1956年,县政府拨款购置1台120匹马力,八缸四冲程汽油机,拖动1台60千瓦发电机,实际发出只有40千瓦,年发电量为30万千瓦时,主要供振华路、中兴路、和平路、人民会堂、威远路、大西路、中山路和市桥路部分居民以及县人民政府和公安局照明用电。

1960年8月1日,莞城35千伏变电站(又称“东莞变电站”)竣工投产,安装1台0.18万千伏安主变压器,输电线路从广州菠萝庙至莞城(后称“文东线”),全长31.5公里,从此东莞供电网络并入广东省珠江电网。

从1960年东莞城乡始用网电起,电源建设迅速发展,供电网络不断加强和延伸,逐步成为较完善的电网结构,并形成一个以110千伏输电网络为基础,50千伏输电网络为主网架,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供电网络。

至2002年底止,莞城已架设供居民、街道照明、行政机关和生产单位的生活、工作和生产用电线路,总续长356.18公里,供电总量149092.15万千瓦时,用电总户数95291户,其中居民户数为81954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莞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用电需要。

起始于承载着厚重历史印记的莞城电灯局,发轫于一台简陋却意义非凡的木炭发电机,点亮了最初的那一盏灯火,继而铺展成今日东莞万家灯火的繁荣图景。不可否认,那片曾经作为东莞供电事业摇篮的旧地,为城市的电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贡献卓著。岁月的洪流已让莞城电灯厂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但它所孕育的精神与辉煌,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继续谱写新篇章。

从电厂到粮所再到文化新地标

保留工业遗存情感和记忆

让城市更新有内涵

■东莞市莞城粮仓片区活化利用项目规划图 莞城供图

“记得当时来到粮所工作时,莞城电灯厂原址还在,但是已经不发电了,而这里变成粮所职工开会的场地。”自1971年起,毕老便将青春与汗水倾注于莞城粮所,直至如今步入退休生活。他与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相伴。每当忆及往昔在粮所工作的点点滴滴,他总是感情饱满、十分留恋。

据了解,莞城粮所历史悠久,位于莞城电灯厂原址旁,紧邻东江水畔,靠近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东临珊洲街、南至洲面坊,西临东江大道,北至光明路,是东莞成立粮食总公司之后的第一个仓库。

站在高处俯瞰,可以一览粮所风貌,莞城粮所分为方仓和圆仓两类,大部分方仓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圆形粮仓则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有部分更是20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了。原粮仓内存粮也已于2019年全部移出。

“当时的粮所分为粮食加工厂和粮食管理所,其中粮食管理所主要用于供应给居民粮食、收购农民的供余粮,储蓄粮食;而粮食加工厂则是加工成面粉、面条等,加工好的粮食用于城区居民,有的则调到广州和惠州供应两地其他居民。”毕老侃侃而谈,“莞城粮所自成立以来,粮食加工厂和粮食管理所先后经历分分合合。后因体制改革,大部分工人下岗后,粮仓也逐渐失去其原本的职能作用。”直至现在,沉寂已久的粮仓即将焕发新生,融入城市更新发展的大潮中,老人家由衷地感到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莞城粮所作为东莞“三江六岸”的重要节点、莞城粮仓片区活化利用项目的重要一环,将迎来新的改变。据莞城粮所更新项目负责人赵允生透露,将最大限度活化粮仓建筑,保留其建筑特色,留住粮仓时代乡愁和集体记忆,展示东莞风土人情,同时在此基础上,延续中国工业设计的东莞记忆,打造大湾区工业设计的潮圣地,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人群激活旧城区,为莞城在东莞产业分工中立新柱。

文字:记者 叶可欣 通讯员 张筱云 程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