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心奇遇记:走出大山,圈粉大湾区(附手绘长图)
惠州头条 2024-08-12 11:12:16

从贵州黔西南的田间地头,

翻山越岭走上广东人的餐桌,

一棵小菜心经历了什么?

村民在安龙县春潭街道阳方社区的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在广东,

无论家宴或酒楼食肆,

总有一碟青菜收尾,

主妇与厨师尤为偏爱

坊间称作“南粤第一蔬”的菜心。

 

群众在安龙县钱相街道金龙旺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在黔西南州,

菜心种植面积位居贵州省第一,

高原山地的生态、地理气候等种植优势,

让这棵清甜菜心品质更优,

正好符合广东人的口味。

村民在安龙县春潭街道阳方社区的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粤黔协作,黔菜进粤。

自惠州市与黔西南州

开展东西部协作结对以来,

两地重点推动以“贵州菜心”为主的

“产—供—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建设发展

让当地香甜洁净的

小菜心坐上“直通车”

跨越千里,

实现走出大山、畅销大湾区的梦想。

 

惠州日报今日推出“山海同心 携手共富——行走粤黔看东西部协作”系列报道④

 

 

手绘长图带你一览

“黔菜广进”的精彩故事

(请横屏欣赏)

↓↓↓

绘图:梁小曼

 

记者手记

 

小菜心让山旮旯土地有了“肥力”

 

无论在惠州的乡村,还是来到黔西南的田间地头,记者都深刻感受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将最优质的菜送到惠州人的餐桌上,他们吃得安逸,我们的蔬菜才不愁卖。”册亨县坛坪村村民李加琴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干活,每个月约有3000元收入,她说,“东西部协作推动小菜心大发展,让我们山旮旯的土地有了‘肥力’。”

小菜心承载大希望。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还能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这无疑是一场理想中的“造血式”产业协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作为黔西南州单品体量最大的叶菜,菜心具备独特的品质优势,在东西部协作机遇下,越来越多黔西南的菜心走出大山奔向广东,这让黔西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让小菜心闪金光,带动更多“黔菜”出山,这篇大文章值得探索和书写。

市场三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缺一不可。菜心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壮大,正是精准对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与需求,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协作,一定能够更加可持续地描绘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一棵菜心链接稳固的市场供求

 

种植与食用,这是一对最广泛而稳固的市场供求关系。

基于稳固的供求,产业可持续发展。产自黔西南的小小菜心,因广东惠州与贵州黔西南的东西部协作,大山里的种植基地与海那边的市民“菜篮子”得以有效对接、紧密相连。

一棵小菜心,亿元大产业。近几年菜心产业优势持续彰显,在安龙县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潘玖英、肖吉素几年前把土地流转给基地后,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人一年劳务收入有5万多元。最忙的时节(9月至次年4月),每天约有400人在基地务工,他们麻利地收割菜心,用小刀把菜根削整齐,再将一摞摞菜心摆放入筐,随后快速送进冷库预冷、打包装车,每天有2万多斤菜心被送往广州、深圳等地的批发市场。2023年,仅此一个基地菜心产量就达1500多吨,带动周边农民收入1100万元。通过协作、共建,黔西南州的菜心种植面积达3.52万亩,2025年计划发展至8万亩。

菜心产销不仅是一场跨越千里的产业对接,更是一场承载梦想的共富征程,越来越多农村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持续迈进。一棵菜心的成长与收获,书写了一段跨越地域、充满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 刘建威 张旭华 戴建 香金群 陈春惠 李松权张艺明 梁小曼 徐思雁

黔西南日报记者 黄莹 房泰安 赵漫漫 邓忠胜 岑亚 刘超 韦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