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长安镇召开2024年第三季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工作部署会。根据部署,长安镇将着力解决电动自行车标准不完善和强制性不足、设施不足和违规停放充电、非法改装屡禁不止、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老旧蓄电池报废回收、溯源追责力度不够等六大重点问题,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水平。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长安抓住“全链条”这个点,抓得准、抓得好。众所周知,自电动自行车数量迅猛增长以来,围绕电动自行车的“售、行、停、充”等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潜藏的安全隐患、酿成的严重事故,已数度震惊整个舆论。可以说,电动自行车问题已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水平的一大焦点,各地都在出台措施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于东莞而言,全市已完成电动自行车上牌,这相当于给狂野的“电驴”戴上了“笼头”,这是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第一步。目前,以上牌为基础,通过加强交通执法,并扩展至“全闭环、全联动、全参与”模式,是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的新阶段,是深化、细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全链条整治有望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由于电动自行车从生产销售,到上路行驶、停放充电,再到电池报废回收等,涉及环节较多,涉及部门较多,其中潜藏的安全隐患、解决问题的障碍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解决问题,多是囿于局部思维、固化思维。比如,在上牌环节,有部分车辆,因各种问题,不符合标准,无法上牌,而一旦违规上路被查,车主就心生抱怨:是正规渠道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现在却说不符合标准,为什么不在生产销售环节就做好管理?又比如,电动自行车违规在机动车道行驶被抓,部分车主会抱怨:非机动车道破败、堵塞,让我们怎么走?再比如,一地一发生火灾事故,多地就严禁电动自行车进楼上楼,但老百姓面临的公共停放场地和充电设施不足的窘境,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进行全链条统筹解决。
全链条整治就要打破联动协同壁垒。面对这样一个城市治理难题,要强化各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彻底改变“九龙治水”局面。比如,在车辆标准和上牌方面,市场监管和交警部门就要通力合作,明确哪些车辆可以上牌、哪些不可以上牌,用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的规定,倒逼商家做好进货、销售管理。又比如,对于电动自行车与汽车抢道问题,城市非机动车道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违停执法等就要有多个部门同时发力。再比如,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问题,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部门要与小区物业公司、国有静态公司等紧密对接,妥善解决选址、资金、管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