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集团是教育改革的先锋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那么,教育集团内如何实现教师流动?如何培养后备干部,打通人才成长通道?
6月25日,东莞市集团化办学2024年第四期沙龙活动在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举行,沙龙以“教育集团后备干部培养路径探索”为主题,共同探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路径,共谋未来集团化办学的干部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案例展示:后备人才培养为教育改革带来活力
“我是一名大朗娃,在我的心中,有三个圆圆的梦想,一个梦想甜甜的,一个梦想暖暖的,还有一个梦想充满活力!听!是知了的声音,大朗的荔枝红啦!摘荔枝去喽……”
伴随着欢快的舞曲和清澈的童声,由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三个成员学校(中心小学、新民小学、水口小学)学生带来的《“荔”志少年,织梦“篮”图》课程,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用孩子们亲手编织的篮子传递荔枝的甜蜜与羊毛衫的温暖,充分彰显了特色课程的魅力。
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是全市首批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连续五年在集团化办学评比中获得优秀等次。这堂集合三校骨干师资打造的融合课程,正是该教育集团着力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强化课程建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教育是百年大计,优秀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被视为教育集团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刘远桥介绍,经过多年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探索,教育集团提出“双通道进阶与五级锻造”模式,旨在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后备干部精英梯队,进而为集团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近几年,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策略日趋成熟,培养出多名优秀后备干部,集团里成长起来的干部不仅在集团校挑起大梁,还辐射影响到集团和区域内其他学校,目前向集团和区域输送了多名校级干部,为推动教育集团发展、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体现了小学里的大学精神,用学术研究的精神思考,用‘接地气’的方式实践,强化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为后备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为教育改革带来活力。”全国知名教师培训专家汪志广教授评价道。

专家探讨:为教育集团后备干部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后备干部是教育集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如何有效地培养后备干部,调动这一特殊群体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成为许多教育集团关注的焦点。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东莞2018年起在全市实施集团化办学,目前全市共组建教育集团96个,覆盖成员学校329所,专任教师数超过2.7万人,约占全市比例的四分之一。对于东莞来说,培养后备干部,既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活动还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作主旨报告,并举行圆桌论坛,从不同的角度带来经验和洞见,启发大家的思考和感悟。
“中层干部是学校的核心人才,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要做好决策的执行者和创造者。”汪志广教授强调,学校高质量发展,赢在中层,贵在执行。中层干部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到位不错位”,努力把学校的政策和上级的精神变成教师的笑脸和学生的掌声,成为教育大家、名家。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贾汇亮认为,中层干部是教育决策的宣传者、学校管理的执行者、教育问题的解决者、教师员工的激励者、教学业务的指导者。中层干部要认清自身优势,从被动成长走向自主成长,在学校管理当中不断寻找平衡点,始终把握合适度,培养创新意识,精准用好政策“工具箱”,顺势而为,向上成长。
“在集团化办学中高明的校长应该是出思路、用干部、搞服务,善于挖掘和培养年轻干部,建立人才梯队。”东莞市可园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可园中学党委书记陈泽林认为,要通过文化赋能、职权赋能、行为赋能、评价赋能,锻炼年轻干部的管理力、执行力、参谋力、协调力、形象力,培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的后备人才力量。
长安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厦岗小学通过面向全校聘任年级主任,为后备干部提供成长的阵地。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闫大勇认为,学校要建立合适的人才选拔标准,并敢于为年轻人才提供多种成长途径,发挥年轻干部的潜力和优势,以丰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
“人才是办好教育的最大底气。”大朗镇教育系统党委书记、负责人韩淑儿表示,该镇实施中长期“朗教良师”培养工程,围绕“头雁”领航、“强雁”护航、“青雁”启航三大计划,搭建“名校长+名师+骨干青年教师”三级梯队, 集团化办学为教师队伍培养提供了“成长舞台”和“资源宝库”,发挥了“成长加速器”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全镇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