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海报,让你听到2亿分之一的感动!
东莞+ 2024-06-24 16:25:01

6月23日晚上,“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邀请回来的嘉宾来到东莞玉兰大剧院,一起观看音乐剧《东莞东》,一同回忆在东莞的收获,一同感悟在东莞的成长,一同憧憬东莞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悉,这次活动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东莞曾经的建设者代表和在莞建设者代表,有50后、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00后——有在东莞工作了近30年的流水线女工钟吉梅,有像胡华喜这样的企业领军人物,也有随公司成长的企业中层干部任鑫城,他们亲历了东莞从农业县向国际制造名城的转变。

当天晚上,57岁的钟吉梅,观看《东莞东》时,看到了自己28岁时的照片,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音乐剧的主角,就像当年的自己。“往事历历在目,感谢东莞,感谢《东莞东》,重现了我们当年的生活。”此外,吴向东、胡华喜、唐应等人也在演出结束后上台分享了自己对东莞的深深眷恋。

 

我叫吴向东,92年邓小平南巡后,我从武汉一家央企来东莞长安做了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直到2021年退休。

我曾在长安中学连续教过十三年高三毕业班,在五十岁时又重燃起少年时期的文学激情。

因为我亲眼目睹了二十多年里,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无数人的命运改变,在书中我记录过辛勤工作的工厂女工,也书写过资产上亿的企业家的故事,东莞是一个开放包容、实现无数人梦想和野心的大舞台。

我出差和旅游时,总能在全国各地偶遇曾经在东莞打过工的人,我强烈感受到他们对东莞情感上的依恋,和对在东莞获得的谋生技能和观念提升上的感激。

非常感谢此次能邀请我来看一看《东莞东》这部凝聚2亿人故事的作品,相信未来一定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在东莞上演,2亿人每个人都是他们故事的主角。

 

我叫胡华喜,今年68岁,老家江西九江。

《东莞东》音乐剧里说的这个厂,其实就是我曾经工作的地方。

1989年到1991年,我来太平手袋厂工作,是太平手袋厂第一批农民工领队队长。虽然时间不长,经历却很珍贵。

这次故地重游,有幸安排重回太平手袋厂,我坐在当年缝纫机座位上,勾起我的很多回忆。

当年我们是一个乡一个乡来东莞,为方便我们回家和返厂,厂里安排统一大巴接送。怕工作乏味,厂里安排了很多活动。往年的这个季节,厂里会组织大家去摘荔枝。

太平手袋厂,是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我有幸参与和见证。这次故地重游,看到东莞发生的巨变。也才明白了,我自己和无数个2亿分之一当年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我离开了东莞,但我永远心系这里,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再回来看看。

 

我叫钟吉梅,是一位曾经在东莞工作生活了19年的湖北人。

这两天重回东莞,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回到我熟悉的地方,当年在东莞的工作生活记忆一下子就被唤醒了。

《东莞东》这部音乐剧非常的棒!仿佛重现了我们当年的生活,进来的时候,看到主办方还在外面展示了我们当年的老照片,那张照片上的我才28岁,现在我57岁,在音乐剧的主角身上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一样,这样一回想,往事历历在目,真的是一边看一边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东莞的时候,我一开始在流水线上当工人,车间里负责打包工作,一天可以打包三千多件鞋子。后开始担任副班长,负责领材料看双语订单,高中学历,为了看懂双语订单,我自学英语。

当时的厂区生活非常精彩,我喜欢文学,业余时间成为厂报记者,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很幸运作为2亿分之一被邀请回来重游东莞。通过这两天的行程,我感受了东莞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感谢东莞市委市政府还记得我们这一批最初的建设者,邀请我们回来分享改革开放46年的建设成果,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东莞回到了老家生活,但是在东莞获得的成长、留下的回忆一定会一直陪伴着我。

 

我是张文,今年41岁,来自陕西汉中,现居广西。

24年前我来到东莞,在东莞度过了最难忘的8年,这8年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难忘的是,虽然联络工具从IC卡、小灵通、手机到智能手机不断迭代,工友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工友情谊也一直延续。

我一直记得当时在厂里,我生病了,工友们比我还着急,凑钱给我看病。在其他工友需要帮助时,我和大家也是义不容辞的帮忙。

人在异乡,很渺小无助。但工友在一起,就很强大。

这部音乐剧里面很多场景都仿佛在我们身上发生过。在东莞奋斗的历程留下了太多故事,距离和时间都无法抹灭这段珍贵的回忆,真的非常幸运此次能作为2亿分之一的代表重回东莞,回忆我人生中最青春、最愉快的时光。

在出发前,我在工友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感慨万千,委托我向我们的第二故乡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有几十位工友完成接龙,计划下个月暑假就要回来东莞故地重游,希望东莞越来越好。

 

我是炒粉姐唐应,来自湖北,来东莞22年了,是扎根东莞的新莞人。

我是从2002年十几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东莞打工,和话剧中表演的一样,我也做过纺织厂女工,还开过理发店做发型师、做过美甲,过了几年又跟随老公开始摆地摊炒粉,这一忙就忙到了现在。

因为老公得了腱鞘炎,我不得不担当起掌勺的工作。铁锅很重,一开始我根本拿不起来,炒的粉经常糊锅。一晚上炒下来,手都抬不起来。但很多人还是支持我的生意,我的付款记录里,有的人买过3000次。

东莞对夜市经济的包容,守护了城市的烟火气,也守住了我的创业心。

我后来在网上分享我炒粉的过程和一些生活经历,很荣幸受到很多网友的喜欢。

感谢东莞敞开怀抱,接纳像我这样的无数个草根博主,我也将尽我所能,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在网络上传播更多正能量。

我坚信靠着自己的双手,可以让生活慢慢地越来越好。因为,东莞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生活、努力奋斗的人。

 

7月20日至21日

《东莞东》将登陆广州友谊剧院

8月15日至16日

它抵达北京二七剧院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在全国范围讲述东莞奋斗故事

致敬“2亿分之一”的你我他

 

 

文字:谢冰莹 图片:梁玉婷 谢冰莹 程永强 制图:叶洁新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