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世界环境日前夕,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东莞市2023年环境状况公报,通报过去一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效及生态环境创新工作进展。
2023年,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六个“坚持”,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从大规模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为主的“战时全面攻坚”,逐步转入加快治污设施建设查漏补缺、规范管理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常态化运维管控”,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治污设施能力、监测监管体系、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重点攻坚+协同治理”,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紧抓污水设施建设查漏补缺和规范管理,2023年新建污水管长度约465公里,整改管网问题2838个。对49家进水浓度较低的污水厂开展“一厂一策”提质增效。创新出台《东莞市美丽河湖评定指引(试行)》,评定茅洲河、华阳湖、松木山水库等8个全市首批美丽河湖 ,华阳湖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工业源、移动源、生活面源等重点领域治理,完成燃气锅炉提标改造1054台,淘汰国Ⅲ柴油车近1.3万辆,查处露天焚烧和烧烤786起。加强大气监测预警,运用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强化污染天气预警应对,全市轻度以上污染天气同比减少32天。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完成93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报告备案,保障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全市17个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和风险管控,确保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标。
——坚持“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扎实进展。
系统谋划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完成3家造纸企业固废焚烧炉建设,加快推进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建成铝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从“零处理”到“全处理”的突破。新增5家危废经营企业,基本满足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需求,有效降低企业危废处置成本 。
大力构建全链条处理和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链条收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建筑垃圾标准技术体系和规范化收运、生活垃圾分类四个链条、动物诊疗废弃物及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等5个领域体系建设,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8.5%。
着力打造东莞特色建设亮点。谋划“无废”生态圈,完善“无废细胞”创建及配套评价指南,创建“无废细胞”示范点,打造典型性强的“无废机关”“无废酒店”“无废景区”等首批精品细胞,初步建成161个“无废细胞”。
——坚持“立法有序+执法有力”,持续完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系统谋划推进环境立法。持续推动立法进度,《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东莞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已列入计划;提前研究谋划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和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等3个“十五五”期间立法项目,立足地方实情加快完善环境法规体系。
深入落实包容审慎执法。重点严查恶意排污和环境犯罪行为,刚柔并济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正面清单和减免处罚制度,全年累计减轻处罚、不予处罚、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525宗、涉及金额约1.63亿元,切实为企业减负。
深化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践。2023年共计38宗案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其中32宗已磋商结案;启动全市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示范点,探索积累工作经验。
——坚持“审批服务+智慧管控”,不断提高环境综合管理水平。
增强审批管理服务软实力。加强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办理,做好重大项目服务,推动“两证合一” 试点落地见效,顺利核发2家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及11家共性工厂项目排污许可证。
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力。推进排污权交易,2023年共实施排污权交易233宗、有偿使用848宗,有效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积极性。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全面完成洗水(含印染)行业企业调研,提出行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增强信息化监管应用力。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启动并持续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筹建工作。全年生态环境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得到省生态环境厅和市相关部门肯定。
增强生态环境安全管控力。组建环境应急救援队伍,邀请专家加入第二届环境应急专家库。启动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淘汰工作,对全市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和安全风险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排查。2023年全市未发生较大级别及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安全总体平稳。
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战斗力。强化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实现全市478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全覆盖检查。完成生态环境部变电工程排污许可试点,对15个典型变电工程核发排污许可证,开展证后监管。
——坚持“正面宣教+反面整改”,着力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
强化环保宣传引导,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上刊发东莞生态环境原创新闻稿超过1200篇(次),“东莞生态环境”自媒体“两微一抖一号”原创作品(推文、视频)超过800篇(次),浏览量超438万,不断提升舆论影响力。

深化绿色低碳行动实践,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活动,深入推进“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常态化向公众开放全市36个环境教育设施,成立“东莞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盟”,共吸纳38家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线上、线下宣教活动超过2000场次,辐射公众逾百万人次,逐步形成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的新风尚。
有序推进中央环保督察事项整改,并通过“回头看”督导不断巩固整改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干部培养”,推动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向好。
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开展生态先锋助企服务,组织“生态先锋”党建品牌擂台赛,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巡视整改等融通起来、一体推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壮大健全纪检队伍力量,强化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对全系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深入纠治“四风”,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扫黑除恶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强化选人用人激励作用,注重关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表现优秀和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建立起干部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良性互动机制。
加强环保铁军建设,常态化实施辅助执法机制,多渠道提升执法队伍素质,积极组织参加执法大练兵、异地执法和监督帮扶等行动,为推动美丽东莞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