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半小时》聚焦“万亿之城”东莞 播出《寻找“万亿之城”向上实力——东莞篇》
东莞+ 2024-05-30 22:33:54

2023年,我国万亿级城市已达26个,早在2021年,东莞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正式跻身“国内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

5月30日20:00,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播出专题节目《寻找“万亿之城”向上实力——东莞篇》。节目深度报道了东莞从一个GDP仅6亿元的农业小县,发展到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双万之城”蝶变之路。尤其是近年来,东莞不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向“创新高地”转变的发展之路。

东莞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的底气是什么?

PCB线路板是集成电路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部件,素有“电子产品之母”的称号。板面上这些成千上万的孔洞需要一种特殊的精密钻头才能加工完成。

在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自研高精度五轴工具磨床车间里,上百台磨床工位同时作业,持续打磨PCB钻针,“雕刻”出钻针所需的纹路,平均每14秒就可以磨成一根“绣花针”。这些比缝衣针还细的PCB微钻,在每分钟30万转的高速旋转下,断针率只有万分之三。该企业占据了全球PCB微钻市场份额的26.5%,月出货量高达7000万根,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而“隐形冠军”被誉为制造业领域 “皇冠上的明珠”。今年最新获评的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有10家东莞企业入选,数量在广东省居首位。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在节目中直言:“我想在东莞这个地方,之所以在我们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之上,能涌现出来一批隐形冠军,首先得益于这里‘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这个城市精神。所有的企业无论大小,在这里都能得到比较自由的成长,他们在这里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配套。”

东莞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在市长的眼中,东莞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面对央视主持人抛出的问题,吕成蹊回应:“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东莞城市特质的话,我认为最恰当的就是: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

一方面,东莞先进制造有170万的市场主体,其中包含22万家制造业企业。不仅如此,东莞拥有1.4万家的“规上工业企业”,这个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位列第一位。

另一方面,东莞拥有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89个“小巨人”企业、301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1家境内外上市企业。正是这些企业组成了东莞庞大的市场主体,也为东莞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这些企业家和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是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

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三来一补”模式起家,形成了以家具、纺织服装、玩具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集群,如今,它们依然在东莞制造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的发展环境中,传统制造业也在积极转型。

“传统制造业这几年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数字化转型,我们去年拿到全国的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这次广东除了深圳就是我们。我们这几年在围绕家居、服装、食品、饮料等等这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吕成蹊在节目中向央视记者介绍:“如果你去我们的食品企业去看,很多都是无人车间,都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这些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实现了一些定制化的生产。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活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传统制造行业要想涅槃重生,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必由之路。2014年,东莞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翻开了制造业转型的新一页。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离不开生产装备的持续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着力点是什么?

立足东莞的经济特点,东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着力点是什么?

“装备制造业要发展好,跟材料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加工什么样的装备制造,所以我们围绕新材料不断地加强。比如我们围绕新材料的研发机构,我们有材料实验室,有散裂中子源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它们都是围绕材料进行微观的研究,不断帮助企业提升材料的质量,提升竞争力。”吕成蹊说。

包括装备制造在内的先进制造一向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先进阿秒激光将成为继散裂中子源之后,又一落户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之重器”。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在阿秒光脉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三位物理学家。中国即将成为继欧洲之后全球第二个拥有此类大科学装置的国家。目前,阿秒激光已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预计今年破土动工,为人类探索科学前沿的无人区照亮道路。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涵盖了金属、陶瓷、能源、先进半导体、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材料等十大方向,为东莞的先进制造业提供“超强支撑”。截至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吸引了来自全国超过1100多位科技工作者。

科研路上无坦途,而在科技成果和产业转化之间,更是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对初创企业而言,技术、资金、市场,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可能让项目夭折。作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基础科学与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铁索桥”,帮助科创企业走出“死亡谷”,对接不同产业,让材料从样品转化为商品,探索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松山湖模式”。过去5年,东莞市政府注入近10亿元财政经费作为杠杆资金,已成功孵化出25个“硬核科技”,即将把接力棒传递给市场资本。

文字:记者 冯欢 图片:视频截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