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大模型具身智能”为主题的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在松山湖科学城正式举行。在全体大会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带来题为“如果大模型是一个答案,那么什么是问题?”的特邀报告。
郭毅可深入剖析了当前大模型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未来大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分享了香港在打造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的经验。他指出,自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问世以来,大模型的数量呈现指数级上升,这一趋势预示着人工智能领域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人工智能对话系统为何如此重要?郭毅可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编码,决定着思维的方式,要深入研究思维链。如果机器能够学会人类的语言,那么它就有可能学会人类的思维。因此,语言模型的发展对于人工智能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百模大战将会成为资源大战。”郭毅可指出,未来的大模型将越来越像人,不仅具备人的思想,还将拥有人的思辨力和表达能力。大模型的发展过程与人的成长学习过程类似,需要经历从常识接纳、价值观塑造到自我学习的过程。
语言大模型是搜索范式,如何产生有人性的语言?郭毅可分享了一个“大孝子”数字人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特定的训练数据和算法来让机器理解并模仿人类行为中的某些方面。在这个例子中,“大孝子”数字人模型可能通过学习和模仿人类孝顺的行为和语言,但是缺乏人性化和有情绪、情感的语言,让大家思考大模型发展过程中人性的重要性。
此外,郭毅可还指出,未来人工智能的回答将不仅仅是语言,更可以是行动。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培养的两极性,为走出搜索范式提供了思考。
在他看来,要避免重复的学习,要从数据上的学习到模型上的学习。“一开始,科学家把所有的数据喂给计算机,训练一个大模型,做垂直化微调,随后发现它缺乏价值观,于是开始学习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机器具有价值观、具有常识,将是大模型发展最有趣的方向。
郭毅可指出,人性化的语言模型是大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应以大模型为基础形成产业生态,衍生出各种高水平垂直应用。他呼吁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推动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