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双万”之城,东莞的新质生产力在哪里?即日起,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团队深入东莞各园区、产业园、重大项目、企业生产车间等一线,挖掘报道我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情况、主要做法、阶段性成果等,全面展示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核心提示:
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大厅里,如七色花花瓣一样延伸而出的各种谱仪,可以清晰检测物质的内部结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不远处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正在探索一条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在松山湖科学城,数据成为基础生产要素,数据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流动”,在机器人快速而精准的机械臂操控中“流动”。在这里,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产业发展。
近日,记者在松山湖科学城探寻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情况,在政策支持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呈现创新性配置、高效协同,处处向“新”,处处上“新”的新态势,在向“新”与上“新”中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持续擦亮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科创引领下的创新浪潮
橙色、紫色、蓝色、绿色……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大厅,只见像七色花花瓣一样的各种谱仪,以靶站为中心向外伸展。
每个谱仪都有自己的“特异功能”,通过不同的谱仪,可以清晰检测物质的内部结构:小到手机芯片、DNA,大到深海潜水器、高铁车轮。
在实验室里,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升级、打靶功率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我国首台全国产化P波段大功率速调管正在运行。早前,经过连续24小时无故障运行,大功率速调管全部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顺利通过验收。

“中国散裂中子源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关键节点可以提供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日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关键利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距离中国散裂中子源不远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探索一条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今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新增两名‘成员’,团队数量从25个增加到27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悉,这两个团队分别是高温超导带材制造工艺及磁体集成技术项目、先进磁性材料轴向磁通电机中试及产业化项目。

创新样板工厂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全新转化模式的关键板块,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可在样板工厂内进行小、中试孵化,实验室则为项目初创公司提供初创融资,并通过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专业服务平台,持续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记者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三叠纪(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三叠纪”)的中试车间里看到,一块指尖盖大小的玻璃基板上,被高速而精准地打出打上20多万个一模一样、规则排列的孔。三叠纪以玻璃通孔(TGV)与三维集成技术是我国首个玻璃穿孔技术中试产线。
当前,三叠纪员工已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团队中有30%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未来,三叠纪的人才团队将随着产能线的扩充,下半年有望实现团队的双倍扩充。

距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不远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迎来首批学生。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松山湖科学城,近年来,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松山湖开发者村、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具有牵引性的平台相继启用,数字经济浪潮澎湃;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日益壮大,迸发产业新动能。
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催生出无限可能。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科学城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以及华为、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创型企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处处向“新”的蓬勃发展态势。

多维施策,厚积新质生产力“沃土”
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松山湖科学城正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更肥沃的土壤。
早在2021年7月,《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多个重磅科技政策发布,进一步从源头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环境、融资发展、企业上市等方面为科学城的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4月,松山湖科技政策再上“新”,推出2.0版本,政策精度和力度进一步升级,真金白银助力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松山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发展难点痛点,推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1+N”科技政策体系,搭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0”产业政策体系,在促进成果转化、企业融资保障、科技企业培育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今年3月召开的松山湖党工委会议强调,松山湖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松山湖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聚焦特色优势,更好发挥科学城赋能作用,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孵化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环境。
可以预见,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松山湖科学城将孕育、涌现出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态、新现象,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3.4%:2023年,松山湖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园区R&D投入强度达13.4%,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22.2万:截至2023年底,松山湖科学城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集聚各类国家级人才92名,广东省省级人才30名,东莞市特色人才637名,东莞市优才卡持有者2800名,人才总量22.2万。
87.6%:截至2023年,松山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7.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7.6%。
75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5家,总数达755家。
196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总数稳居全市第一;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家,累计196家。
88.3%:2023年,松山湖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服务收入超330亿元,同比增长88.3%,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支撑力显著增强。


沃土厚积,松山湖科学城“新新”向荣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全力打造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早已厚积成势,崭露“新新”向荣之势。科技创新极“尽精微”,从极小的中子、电子,到极短的阿秒时间尺度,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地攀登科技高峰;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极致广大”,无论是高铁的轮轨,还是飞机的涡轮、机翼,还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均有应用。
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众多扎根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华为等龙头企业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重要来源,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这是松山湖科学城的向“新”之路,也是多年来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生动体现。
作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催生出更多可能,呈现更多未来。


总监制 张树坚
总策划 何其洁
策划 殷昌盛
统筹 孙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