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出贵子,一门五杰振家声。在东莞桥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院士村”——邓屋村,近百年来,邓屋走出了一批风云人物。最耀眼的当属“一门五杰”: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近代广东高等农业教育拓荒者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化学工程专家邓鸿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激光专家邓锡铭,邮票设计师邓锡清。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桥头邓屋被选作东莞主会场,发布“莞邑名贤传承计划”,启动“百千万工程”,举办系列主题活动,让各界将目光再次投向这里。
同步启动的“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巡展,透过一群人解读一座城。作为这群人的重要代表——邓屋“一门五杰”身上,究竟藏着哪些东莞DNA?一起来看看。

耕读传家 崇文重教
教育兴则人才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之风,如同细雨滋润莞邑大地,让东莞这座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才兴盛,熠熠生辉,且不乏人才济济的名门望族。以科教闻名的桥头邓氏家族,堪称其中代表。
桥头邓屋,立村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一个辖域面积约2.66平方公里、有着650多年历史的邓姓聚居古村落,现今仍较好地保存着200余间传统民居建筑,麻石古巷道、南北门楼、文庙、宗祠、善宝堂等古建筑,见证和诉说着邓屋人遵循“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儒家思想传统。
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桥头邓屋邓氏宗祠这副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的对联,寓意深刻,浓缩了邓氏家族治家教子的行事准则,生动反映出邓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为善最乐,读书更高”的家风家训熏陶下,近百年来,奉行“耕读传家”的邓屋村滋养孕育出一批活跃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的名人专家,成为人才之渊薮。
邓屋村最为瞩目的邓氏族人当为邓植仪家族,“一门五杰”在各自专业领域贡献突出。邓植仪家族祖辈务农,并非书香世家,命运的齿轮在邓植仪的父亲邓庆云这发生改变。入伍从军后,邓庆云屡立军功,后擢升为顺德县都司(清代武官职位,正四品)。少年时的贫苦生活,让邓庆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不仅自己读书,努力做到识文断字,通晓文墨,而且还不断鼓励子女发奋读书。良好的家风传承,使得百余年来,邓庆云一脉人才辈出,成为邓屋人的榜样和骄傲。
“我国自鼎革以还,有志之士,方庆政体革新,国运可以从此复兴。不谓二十年来,政治仍未见如何清明,社会事业仍旧滞而不进,原有黑暗弱点,日益暴露,民族美德,日以颓丧,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国势岌岌,几不可终日。饱学自爱之士,进不易得相当之地位以展其怀抱,而有所建树于国家,惟有投身大学服务,从事发扬文化,谋将来根本改造社会。倘大学能善为保养,使得相当机会以发展其专长,则国运将有复兴之日。”从邓植仪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因而留美学成归国后,一直潜心农业教育和土壤调研,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现代农业专门人才。

抗战时期,在中山大学迁至粤北坪石办学的烽火岁月里,期间曾担任中大农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务的邓植仪,为保留中大教育火种作出重要贡献,是“坪石先生”代表人物。
留学回国后致力以实业兴国的邓盛仪,也曾在抗战时期奔赴粤北坪石,任教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成为“坪石先生”一员。邓盛仪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其子女多从名校毕业,颇有建树,包括邓宛霞、邓锡铭、邓锡清等。
“激光先驱”邓锡铭是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的首批博士生导师。担任导师期间,在学术上造诣精深的邓锡铭,无私付出,倾力培养青年才俊,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血传授给学生,培养了近4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许多学生学有所成,有些已经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光电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原所长、激光、光学专家朱健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郭弘。
邓锡铭严谨的治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我的导师邓锡铭院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他反复跟我们强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看似什么都懂,但其实他什么也不懂。要真正弄懂一样东西,就得干脆把那一个东西搞透搞扎实,这比你像万金油一样要好得多。”郭弘说。

师夷长技 爱国爱乡
东莞,自古便是“英雄之地”“忠义之乡”。从“血溅单于边草湿,魂随少帝海天飞”(屈大均《榴花村吊宋义士熊将军飞》)的抗元义士熊飞,到“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大明长城”袁崇焕,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每当国家有难时,总有东莞人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份浓浓的爱国爱乡之情,在桥头邓屋“一门五杰”身上有着生动体现。
邓屋“一门五杰”中,邓植仪、邓鸿仪、邓盛仪三兄弟均有着美国留学经历,分别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土壤学硕士)、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和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成之后,三兄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回国报效。
其实,邓植仪当年在美国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校工作,但面对导师的好意,他婉言谢绝,毅然踏上报效祖国之路。从选择攻读土壤学这件事情上,亦可见邓植仪的殷殷报国志。身逢社会变革、国家动荡时期,又目睹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落后等诸多社会现实,“自耕不能自食,自织不能自衣”,邓植仪逐渐萌生和形成“科技兴农、科技兴国”的理想抱负,因而冲破当时不屑学农的陈腐观念,坚定选择农学。
回国后,邓植仪发挥所长,全身心投入农业教育事业,为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科学研究路径,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贯穿于他整个工作生涯中,直至1957年病逝于工作岗位上。“他献身中国农业科学的忘我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如是评价邓植仪。

同样有着拳拳爱国心的邓盛仪,在美国毕业后并没有急着回国,而是怀着远大报国志在欧洲进行了为期6年的公路桥梁建筑考察,收集到大量的可靠数据和一手资料后,才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曾担任广三铁路工程师等职。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邓盛仪移居香港,创办工厂,生产钢钉和钢窗,开启实业兴国之路。抗战时期,邓盛仪曾利用工厂作掩护,把厂里的小饭堂作为香港地下党秘密联络点,收集重要情报,与内地党组织联络。1941年底,香港沦陷,日军在香港暴力征用中国技术人员,邓盛仪断然拒绝为日军效力,于是放弃香港的事业,返回家乡桥头邓屋。
抗战胜利后,邓盛仪再次返回香港,创办工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邓盛仪积极发动香港爱国企业家捐款捐物,并号召企业家购买内地发行的公债,支援国家建设。
1955年,为做好钱学森转道香港回归祖国的接应工作,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下,邓盛仪通过香港商界社团组织积极沟通协作,让钱学森一家平安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4年4月13日,邓盛仪在香港逝世,享年92岁。邓盛仪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爱国企业家,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邓盛仪的儿子邓锡铭,为祖国激光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一生。1997年,邓锡铭因病去世。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说:“邓锡铭同志的内心世界最重要有两个字——祖国。”
邓屋“一门五杰”对家乡亦有着浓厚的情感。邓植仪曾多次为家乡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如主持东莞土壤调查,撰写《东莞县土壤调查报告书》;参与东莞县立农业职业学校筹建工作,这也是东莞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农业职业学校。
邓锡铭院士虽长年漂泊在外,但对家乡一往情深。1995年6月,他曾受东莞市科委邀请,向全市干部、科技工作者作了一场题为“信息产业前景”的科技报告,反响热烈。此外,他还积极帮助桥头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少小离家的邓锡清,一生乡音未改,心系故乡,曾多次在东莞及桥头举办个人专题展,曾在2017年的邮票专题展上捐赠部分展品供观众认购,并将所得部分善款作为教育奖励基金捐给桥头镇和邓屋村。艺术生涯中,邓锡清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信念,将国家重大纪念活动、时代人物风貌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精心描绘于方寸之中,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智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感,更是凝聚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开拓创新 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务实包容,是刻在东莞人骨子里的基因。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务实包容,始终是东莞不变的气质,也是东莞不断创造发展奇迹、勇立时代潮头的核心密码。千年莞邑,精神赓续,一脉相承。邓屋“一门五杰”自然也不例外,各自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着这种敢为人先的东莞精神。
作为中国近代土壤学的奠基人,邓植仪对土壤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1930年创办了广东土壤调查所,主持全省各县的土壤调查,并于1934年写成《广东土壤提要初集》,成为广东各县土壤调查的参考文献;和彭家元合作编著中国第一部土壤学教材《土壤学》,中国近代土壤学学科体系就此建立;主持中山大学土壤研究所和土壤学部,培育众多土壤学人才,对发展广东粮食、蔗糖、蚕桑生产等也有专门论述。为了将广东农业教育推向更高层次,邓植仪发动“农专改大”,于1923年筹备成立广东农科大学。1924年初,孙中山倡议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邓植仪任院长。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后,邓植仪长期任教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担任农学院院长、中大教务长等职务,是广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为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建设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华南农业大学的建设发展打下基础。曾获“中国土壤肥料业6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时至今日,邓植仪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东莞,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靠着一个个敢为人先的创举,缔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这种敢为人先的东莞精神,在走实业兴国道路的邓盛仪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曾于改革开放初期,牵线引进港资钢窗厂落户沈阳,并引进第一家港资餐馆落户广州,开启合资企业先河。正是凭借着这股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邓盛仪在实业方面闯出了一番事业,并源源不断地支援国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盛仪曾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担任香港中华工商总会副会长、会长等职。
光学、激光学家邓锡铭院士很好地继承了父辈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激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组织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建成以“神光”系列为代表的高功率激光装置,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使我国在世界激光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激光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邓锡铭以其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精神,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