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起!”5月15日,中堂镇斗朗横涌海(霍沃培龙船厂)热闹非凡,伴随着岸上群众的呼喊声,划手们齐心协力将一艘“老龙舟”从河里“唤醒”。当天,“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东莞龙舟月分会场暨中堂镇传统起龙仪式举行,让大家直观领略在中堂镇延续数百年的“藏龙”“起龙”民俗文化,也标志着中堂镇正式进入精彩的龙舟月时间。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5月15日,四月初八,许多群众早早来到斗朗横涌海(霍沃培龙船厂),共同见证“起龙”盛景。中堂镇党委副书记梁文帅表示,自古以来中堂人就与龙舟结下不解之缘,每年中堂都要举办“龙舟景”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堂龙舟九景”的说法。中堂龙舟竞渡氛围浓厚,龙舟代表队在市、省、国家乃至国际邀请赛都取得过骄人成绩。据了解,中堂是“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起龙是对龙舟民俗文化很好的传承保护。”梁文帅表示,通过共同见证这条沉睡“老龙”重出水面的精彩场面与历史文化积淀,可以感受水乡人民对于龙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弘扬中堂龙舟人文精神,为中堂“百千万工程”发展聚力。
广东气候潮湿多雨,为防止龙船船身发霉,每年端午节扒完龙船后,大部分的龙船藏于河涌底。这是先辈们发明的独特“藏龙”方法。第二年,“藏龙”便静待人们将其唤醒。而“起龙”仪式是将沉睡在河床中古老的老龙舟唤醒,这是东莞水乡特有的文化精髓,也是东莞人龙舟民俗延续百年的传统。
请龙、起龙、洗龙、装龙、点睛……当天在活动现场,中堂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起龙”仪式的各个环节。“起龙”后,活动还进行了龙舟采青和巡游,三条龙舟在河涌睡眠,奋勇争先,浪花飞溅、劈浪疾行。此时,两岸观赏的群众加油助威,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响彻天际,场面热闹非凡,龙舟传统文化有力凝聚了乡情民风。
“起龙”是整个东莞龙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民俗魅力和文化力量值得传承发展。起龙,也意味着端午的脚步近了,龙舟比赛的盛大节日要来了。据了解,6月22日-23日,中堂龙舟队将代表东莞出征丹麦哥本哈根龙舟文化节龙舟专业组赛事,这是一项享誉国际、高规格的专业性赛事。中堂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莫志荣介绍,目前中堂龙舟队正在加强训练,力争取得最大荣誉,为市、镇争光,在国际上打响中堂龙舟的品牌影响力,展示东莞良好城市形象和实力,展现“东江龙王”的风采。

30多岁“老龙”被唤醒
在当天的中堂“起龙”现场,简单庄重的祈福环节后,只见两条龙舟“游”至起龙处,形成“八”字阵型护卫助威。数十名健儿齐力从“龙床”唤老龙“出水”,清洗泥沙,船上和岸边人员一旁泼水敲锣助威,众人高呼将“老龙”从水中抬起“晾水”,经过精心清洗装饰,这条“老龙”重现当年英姿,威风凛凛,引发观众阵阵欢呼,岸边的群众和河涌的龙舟健儿互泼龙舟水互赠祝福,祈求安康。
伴随此起彼伏的锣鼓声、鞭炮声,年轻的龙舟健儿们抬起龙头、龙鼓,为“老龙”进行请龙头、装龙头和点睛、采青等仪式。仪式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霍沃培主理。霍沃培先是用香茅水清洗龙身,随后持毛笔朱砂,边解说,边点睛,“一点龙眼,龙精虎猛;二点龙头,鸿运当头;三点龙鼻,事事顺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延续和传承龙舟文化精神。
据了解,这条“老龙”已有30余年的历史,是中堂镇较老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样式龙舟,坚韧耐用,保存完好,见证了中堂龙舟的辉煌历史与发展成就,也是中堂厚重龙舟文化的载体之一。
传承几百年的“起龙”有何讲究?霍沃培向记者介绍了“起龙”的细节,过去龙舟为松木制作,松木龙舟喜水怕风,所以每年龙舟节后都会将龙舟埋藏于河涌淤泥里,等到第二年四月初八再将龙舟挖起,开启龙舟训练,准备龙舟赛。霍沃培说,今年起的这条龙舟正是他30年前亲手制作的龙舟。这条“老龙”,记载了龙舟师傅们艰苦的造船岁月和坚守的初心。

小朋友开心探秘龙船厂
当天,龙舟制作非遗基地还举行了非遗研学活动。小朋友们参观了龙舟展厅,由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讲课,介绍龙舟制作工艺和传统龙舟民俗。同时,龙舟俱乐部队员还带领孩子们体验学习划龙舟技巧,观赏起龙过程后,还在船厂进行了龙头彩绘体验,绘画自己的专属龙头,并品尝了龙舟饭和龙舟饼。
在这个传统节日期间,孩子们收获了快乐和知识,促进了龙舟文化代际传承。来自广西的刘先生带着小孩参加了活动,他表示,“想不到东莞在龙舟比赛前还有这些活动,让人很有仪式感,现场氛围也很热烈,带着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