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9月广东省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工作以来,东莞市大岭山组团(大岭山镇、清溪镇、桥头镇、樟木头镇)共派出57名支教教师进驻揭阳市揭西县开展支教工作。近日,记者从大岭山镇了解到,支教教师们通过联络东莞结对学校所在镇街教育管理中心,以订单为目标,让东莞结对学校的老师根据清单的要求来到揭西进行送教送点活动。这种“订单式”送教模式,精准地解决受援地教育需求,也助推着揭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莞支教揭西
精准帮扶助力莞揭共赢

来自大岭山镇第二小学的吴丹丹和连平小学的罗翠华是第二批进驻揭阳市揭西县开展支教工作的教师。越过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的络岸桥一路往山上走,新东学校就在半山坡。雨后的操场还显露着鲜艳的色彩,这是去年10月份才修建起来的塑胶跑道,罗翠华就居住在操场尽头的宿舍里。6人间的宿舍,环境简陋。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丝毫不影响罗翠华的教学热情。

课室里,她经常穿梭在学生之中,时而俯身观察学生的反应,时而与学生交流破题思路,学生每回答一次都能收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的小纸条,这种鼓励式、互动式的教学让课堂气氛异常浓烈。

罗翠华说,东莞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揭西存在差异,一些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并不适用,所以她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既要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要提供一些学习“支架”来引导他们去表达、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展这个语言能力。
引领教育新理念
工作坊共研共学共成长

在河山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内,“吴丹丹教师工作坊”第四期研修活动正在进行中,她正分享自己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小数除法运算难的经验。作为东莞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她充分发挥东莞市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揭西县老师找准教学方向。

在支教过程中,她发现揭西县的老师之间交流互动比较少,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给小学数学老师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她申请成立莞揭“吴丹丹教师工作坊”,“希望通过工作坊的集中研修活动,传播东莞优质的教育理念与资源。”吴丹丹表示,这些经历对她自己的成长都有很大的裨益,专业输出可以让她更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对于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课堂教学也有很大助力。
“订单式”送教
助推揭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赵炳权是揭西县支教小组组长。来到揭西县之后,他便对20所结对学校逐一进行实地调研,建立“订单式”送教的方式。赵炳权介绍,在每个学期初他们都会收集受援学校以及揭西县各乡镇的需求,然后通过联络东莞结对学校所在镇街的教育管理中心,以订单为目标,让东莞结对学校的老师根据清单的要求,来到揭西进行送教送点活动。

这种“订单式”送教模式,能更加精准地解决受援地教育需求。今年1月份,在大岭山组团的帮助下,揭西县教育局成立河山小学、东风小学和棉湖镇实验学校三个教育集团,作为集团总顾问,赵炳权在制度建设、方案策略、日常教研等方面给予帮扶指导。

如今,河山小学教学楼外墙上,红色的“山魄、河魂”格外显眼,这是学校去年新打造的校园核心要素。作为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跨市成员校,大岭山组团邀请省专家帮助该校设计了一个新的办学框架,打造山河教育品牌。河山小学校长张永茂表示,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帮扶河山小学,搭起莞揭帮扶的桥梁,提高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科研能力。河婆街道教育组党总支书记、组长刘俊锋也谈到,这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河婆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育人环境,破解城区招生“择校热”问题。
“我们将尽团队所能,解揭西所需,推动揭西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据了解,大岭山组团秉承这一帮扶原则,帮助揭西县教育局建立一个四级教研模式,即“学校—镇—片区—县级”,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研活动的全覆盖。这种从“走出去”到“送进来”的转变,让更多的师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是我们教育帮扶工作的一大亮点。据悉,近一年,大岭山组团通过组织“千人万场”东莞名师送教行动,覆盖整个揭西县17个乡镇,90余场,受益师生达5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