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以极限写作致敬生命!东莞作家陈启文作品《可可西里》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
东莞+ 2024-04-24 16:33:06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由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的“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东莞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可可西里》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

《可可西里》是中国出版政府奖得主陈启文继《中华水塔》之后的又一长篇生态报告文学力作。为了创作本书,陈启文曾六上青藏高原,三进可可西里实地考察,用文学的笔触生动讲述一群守护可可西里的环保卫士故事,详细记录了当地特殊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和物产资源,揭示了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生态价值,谱写了一曲人类参与自然生态保护和物种保护的赞歌。

陈启文长篇生态报告文学一力作

可可西里素有“生命禁区”“人间净土”之称,也是我国目前建立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在自然环境保护和学术上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备受世界所瞩目。这里也曾遭遇过重大破坏,后又经历了艰难而高效的修复、治理过程,被世界公认为“人类参与自然生态保护和物种保护的经典案例之一”。

作为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以及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可可西里》从选题的酝酿到出版先后历时七载,既是一部致敬生态文明之书,也是一部礼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之书。

该作品作为陈启文继长篇生态报告文学《中华水塔》之后的又一生态文学力作,全书聚焦了可可西里的生态价值,讲述了可可西里保护的先驱杰桑·索南达杰的故事,以及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批巡山队员和志愿者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死考验,逐步建立并完善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感人事迹。

带着速效救心丸多次抵达高危现场

《可可西里》是陈启文采写时间跨度最长、难度最大的一部作品。“从2017年开始采访,到2023年8月完成第三稿,才终于划上句号。这每一个文字都是用脚走出来的,在书写的过程中我恍若一直在可可西里穿行。”回顾创作历程,陈启文不仅感慨:“诚如有人说:凡是走过可可西里的人,都会第一次认真地思考生存与死亡。”

作者在沱沱河进行田野调查

对陈启文而言,可可西里是一个野性、灵性与神性共存的极致世界也是人类绝对的生命禁区。“这里对我是生命极限的挑战,每一次我都是带着速效救心丸上路的,我也不止一次地想过,会不会把一条老命丢在这里?”陈启文说,三次采访中,他遭遇了许多难以预测的困难:极端天气、饥寒交迫、车祸……“只有一次次地深入,才能以抵达现场的方式再现这绝美而又脆弱的风景,逼真地感受到这荒原大地的苍凉、雄浑、神奇和震撼。”

是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在推荐该书时表示,“透过他的视角、他的聆听、他的文字,可以逼真地感受到那种‘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生命体验。”

巡山路上

瞄准文学空白,向经典价值靠拢

当然,对于陈启文这样的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而言,“抵达现场”只是“基操”,作品的无可代替的文学价值和时代价值才是终极目标。“可可西里”是文学、影视的热门,但迄今还没有人对它基于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书写,尤其索南达杰身后的故事和可可西里艰苦卓绝的保护历程,只有一些碎片化书写,还留下了大片文学空白。“这正是我在本书中书写的主体,这是一次漫长的续写,时间跨度将近三十年。”陈启文说。

“依据时间和可可西里保护的重要节点,找到合适的讲述者,用他们的工作故事、情感故事,延展出一部可可西里的当代治理史。”文学评论家、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冯晓燕表示,《可可西里》最大的特点便是对人物的着墨。陈启文善于通过不同的人物,或者群像描写,渲染出可可西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从而凸显出在守护工作的不易,及生态保护、治理理念的变迁,从而完整反映可可西里的生态体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巡山队员救护藏羚羊羔

“这是一部致敬生命之书。这么多年来,这里的守护者捍卫的不仅仅是可可西里的尊严,还有人类的信仰和良知。”陈启文表示,在他们背后是中国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已被世界公认为“人类参与自然生态保护和物种保护的经典案例之一”。这让他在创作时更加坚定一个理想:写出一部向经典价值靠拢的作品,无愧于这个经典案例。

文学在生态保护主题上的重要发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可可西里》出版后备受文学界、出版界专家好评。月前在深圳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邓凯、聂雄前、潘凯雄、李炳银、张陵等专家发表评论,认为该作品是陈启文作品中尤为特别的一部,有文学、有知识、有信息、有理性,有人类的视野、世界的视野、国际的视野,不仅是对可可西里这片广袤土地的深情礼赞,更是文学在生态保护主题上的一次重要发声。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陈启文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对“人与自然共生”的诠释,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一个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和保护”。

今天,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冯晓燕在光明日报发表书评《展现高原生态守护者的炽热情怀》表示,《可可西里》是陈启文六上江河之源昆仑山,三入秘境可可西里腹地,以对高原净土的饱满热爱和为时代立传的责任感,调动全部的激情和才华写就的,书中有一股英雄气、一种奉献精神充溢在字里行间。“那些读来令人泪涌、令人感慨、令人激动的细节、场景、人物,使得可可西里波澜起伏的历史,具有了动人的温度和力度。”

作者简介

陈启文,湖南临湘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文学创作一级。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中国饭碗》《血脉》《可可西里》《袁隆平全传》等30余部,作品翻译为英、法、德、俄、意大利等多语种在海外出版发行。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全国纪录片一等奖等奖项,201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授予“水利文学创作特别贡献者”荣誉称号。

延伸阅读

抓机制、出精品、育人才

东莞文学精品层出不穷

近年来,东莞通过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和文化环境,全市上下形成抓好重点文艺创作的共识和合力,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以“抓机制、出精品、育人才”为抓手,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支持力度,产生了可喜的成就。

其中在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支持,是推动东莞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驱动力。如出台修订和完善《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办法》《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制度,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强市的意见》《关于加强东莞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纲领性规划文件,为东莞文艺人才培育和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提纲掣领的指导意见,也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倍增器”作用,有效推动了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也推出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艺精品。

单在文学成绩上,就有陈启文的《可可西里》《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为什么是深圳》《袁隆平全传》《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华水塔》,莫华杰的《春潮》《世界微尘里》《特殊使命》,塞壬的《悬崖上的人生》《镜中颜尚朱》,丁燕的《工厂三部曲》《等待的母亲》,谢莲秀、香杰新的《东江谣》,周齐林的《大地的根须》等国家、省、市级重点题材项目和精品力作,获得中国好书、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琦君散文奖、江西省文艺创作奖、漓江文学奖,上榜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十大劳动文学好书榜、芙蓉文学双年榜等。

目前,东莞市更是立足“双万”新起点,坚持“以文化人”出精品、“以文培元”育人才、“以艺通心”塑品牌的总体工作思路,通过建设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实施名家名师引育、名篇名作创作、名品名团塑造等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全力打造“东莞创作”品牌,用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东莞篇章。随着东莞市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工作和系列重点题材和孵化项目的继续推进,东莞文艺精品创作新成果将迎来新一轮的井喷。

文字:沈汉炎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