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苑|东莞作家丁燕新书《等待的母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东莞+ 2024-04-18 20:24:01

近日,东莞作家丁燕在东莞厚街镇鳌台书院举行《等待的母亲》新书分享会,该书凝聚了她四年的心血,不仅塑造了一位母亲勇于向前、不畏牺牲的光辉形象,还传递出中国革命者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等待的母亲》新书分享会现场

《等待的母亲》是广东省“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重点项目,今年初荣登“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佳作”。评委潘凯雄认为,该作品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母亲周凤的百年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一个特定角度勾连起百年党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东莞作家丁燕首部传记文学作品《等待的母亲》封面

为红色文学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在儿子彭湃成长为革命者的过程中,在孙子彭士禄(中国核潜艇之父)成长中,周凤起到了深远影响。同时在时代的淘洗中,这位“双重母亲”最终也成了一名革命者。《等待的母亲》讲述的就是周凤的一生。

今年1月15日,“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佳作”在京揭晓,《等待的母亲》榜上有名。探照灯好书奖评委、文艺评论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认为,该作品以周凤的百年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一个特定角度勾连起百年党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文艺评论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副院长、教授刘茉琳则对丁燕在书中塑造的南国女性形象印象深刻:她将自己深刻的同情关注在一位南国女性身上,对周凤的理解在女儿、媳妇、母亲、婆婆等多重身份中流传充盈,最终有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周凤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要写出对革命信念的理解需要诸多对生活细节的想象,其背后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刘茉琳表示,革命者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革命者的母亲亦是由踉踉跄跄地懵懂追随变成了坚定地一步步走向未来的,这个过程是通过“虚构”生活细节的手法不断抵达革命发展真实的过程。这些人物纪实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与丰沛的生命质感形成了人物纪实作品特有的美学张力。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独的岛屿。打开一部传记作品,就是打开了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当我们理解了他人时,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当我们在为他人命运唏嘘嗟叹时,我们也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谈起《等待的母亲》的创作心得,丁燕表示,新时代对传记作家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创作中,传记作家要时刻保持在场感,也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也要关注本城本社区的发展变化;要写出人物的历史感和纵深感,也要写出人物的现代性和独特性。

丁燕实地考察海丰县

和传主心灵链接,把人物写得鲜活

作为非虚构文学一员,传记最大特点就是以真实人物为主要描述对象。作为非虚构领域的成熟作家,丁燕对这部传记作品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不仅要保持在场感,与时代同频共振,还要写出人物鲜活的形象。

“随着视频化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读者对传记文学也提出了新的诉求。如果还按老办法进行创作,势必会遭到专家的诟病、读者的厌弃和市场的淘汰。如何让传记文学更符合新时代读者的诉求,是摆在传记作家面前的问题。”丁燕认为,传记文学如何在新时代有所拓展,必须在创作心态、手法乃至理念上都有所创见,才能让笔下人物生动鲜活、可亲可信,赢得读者青睐。

丁燕搜集的部分创作史料

对丁燕而言,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都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王国,每个传主都是一个雄健的精魄,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优秀的传记文学,不仅要告诉读者“这个人是这个样子”,更要告诉“这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为此,她在创作开始就深入思考,调整好创作心态和目标:努力和传主发生心灵链接,理解传主的悲伤和欢欣,努力和挣扎,把人物写得鲜活。

但因时代鸿沟的阻断,丁燕无法与人物面对面采访,与之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为了突破现实的封锁,她只能“努力从外围入手,尽一切可能走进她的世界”:从2019年9月至2020年底,丁燕住在汕尾市海丰县,不断走访、搜集、研读一切与彭湃及其母亲有关的资料。“我要考察的不仅是传主生活的地点,更是其生活的时代,尽可能理解了那个时代及其人们的内心活动。这些准备工作让我明确了创作方向——以‘阴性’视角书写,即所描述的不是大事件,而是小人物的波澜壮阔。”丁燕说,创作的前期准备非常重要,她就是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书的结构,以周凤和儿子、孙子有交叠的事件为主,书写其一生,树立“革命母亲”形象。

丁燕的史料研读笔迹

动用一切文学手段形成独特风格

没有风格,没有作家。“创作时我暗暗立誓:要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母亲来。”丁燕表示,周凤为何会成为“革命母亲”,内心发生了哪些嬗变……她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发现,如果她能回答这个问题,就能找到一个活见证,就能找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于是决定动用一切文学手段努力形成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对于“如何让周凤的形象摆脱类型化窠臼”的问题,丁燕的解答办法是“从里面写”:深挖“她从普通母亲蜕变成革命母亲的心理过程”,且不仅要写得层层递进,在关键节点上还要写得详细深入。为此,她重点筛选了“在母亲的身上产生了巨大震荡”的系列事件及“母亲和孙子的故事”深挖,后者是“母子故事的延续,也是成为‘革命母亲’的重要佐证”。

对于“如何让次要人物变得生动起来”问题则通过“反复写”的办法来解决。即给次要人物足够的关注,让其在不同地方反复出现,最终形成完整的链条。“通过反复描述细节,能让整部作品变得生动起来。”丁燕表示,通过长期的走访和文史研读,她获得大量地域、时代和人物的细节,努力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力图在不同场合反复书写、印证,让人物在每次出场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等待的母亲》初稿修改笔迹

初稿完成后,丁燕又进行了全面修改,在反复三次后最终定稿。在修改时,丁燕不仅注重外在结构的完整性,还注重内在情感的完整性,力图让整部作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读者能一气呵成地看完。为此,丁燕“发挥想象,修旧如旧”,在炼字炼句和忠于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想象,强化对历史人物在其发展空间中出现的空白状态的弥补。比如基于周凤的经历和对彭湃文集的研读,体味出周凤说话的方式,在行文时加入适量的对话。“这样写既能勾连起一些历史的空白处,又能让整部作品活泼生动,便于读者阅读。”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