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良技!东莞春耕春管满满“科技范”
东莞+ 2024-03-18 21:49:19

3月18日上午,2024年东莞市春耕生产和农业科技、保险双下乡暨美丽田园建设现场会在石碣镇起航广场稻田基地举行,插秧机、无人机、旋耕机等农业高科技设备纷纷亮相,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预计2024年东莞春播作物总面积约11.86万亩,借助“良种+良技”,为实现粮食丰产增收夯实基础。

铆足干劲绘就“科技春耕图”

不负春光忙生产,不误农时备春耕。

石碣镇起航广场稻田基地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彩旗飘扬。石碣镇本地农户、全市各镇街种粮大户代表,以及省市镇农业部门领导、有关保险公司、行业协会负责人等一行人,满怀热情地参观展区。现场展出了本地香蕉品种以及由香蕉制作成的美食佳肴,新鲜出炉,香味扑鼻,引发不少参观者围观拍照。而荔枝等农产品深加工产品,也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开阔的稻田里,播种无人机、喷药无人机、育秧机、插秧机……活动现场,一排排农事农机集体亮相,展现东莞智慧春播成效,一幅“科技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前进、倒退、转弯,只需一台手机就可以遥控指挥这台播种、喷药、下肥三合一的无人机。”东莞市小蜜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员王彪介绍说,“近年来,无人机因为作业效率高、操作简单便捷广受种植户欢迎。”

“以前种田是看天吃饭,现在是科技赋能。”东莞种粮大户姚雅告诉记者,“无论是收割水稻,还是插秧施肥,都用上了机器,省时省力省成本。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80亩田,这片连片的稻田,大概2天就能完成插秧任务。”如今,姚雅团队拥有大型中拖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久保田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等一批农业机械设备,除满足自身生产需要外,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从现场展示可以看出,目前水稻种植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志强看来,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迭代,这就是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双轮驱动端牢“东莞粮饭碗”

良种良法双驱动,春耕生产添动力。

近年来,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推广应用良种、良法、良技、良机,坚持良种良法双轮驱动,确保“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得到持续提升。

据统计,过去一年,东莞组织开展农业科研项目33个,其中新立项的科研项目有9个。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东莞市植物航天生物育种联合创新中心,探索和开展植物航天生物育种研究,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展示平台,持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东莞还组建农技服务“轻骑兵”人才库,从全市“轻骑兵”中选派15名优秀代表,组建首批“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为15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提供精准农技服务。2024年东莞市遴选发布13个农业主导品种和6项主推技术。

东莞农技服务“轻骑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面向种植大户和农民朋友,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开展精准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姚雅坦言:“我种植的1000多亩水稻,都采用优质种子。”在农技专家和“轻骑兵”指导下,通过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技术、稻稻绿肥轮作模式等,所产的稻米产量高、米质好。过去一年,他种植的早稻亩产量达到1000斤,深受收购商喜爱。

2023年,东莞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各项工作举措,有效克服生产成本上涨、连续台风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其中,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39万亩、1.12万吨,同比增长12.96%和11.05%,牢牢端住了粮食主销区的“饭碗”。

今年,东莞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稳住双季稻面积的基础上,把大面积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组织粮食高产示范创建、粮食高产竞赛等措施,全力以赴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抓好美丽田园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耕地核查复耕以及农业领域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文字:周桂清 图片:梁浚锋 视频:梁浚锋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