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型工业化|市自然资源局:以项目动工为目的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
东莞+ 2024-02-05 14:39:39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自然资源要素保障。2024东莞两会期间,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吕鹏接受东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市‘土地库’共有土地3.13万亩,已经形成了一批相当成熟的土地,等待项目进驻,热诚欢迎社会各界参与投资!”

吕鹏表示,就自然资源局而言,开展“投资年”攻坚行动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土地空间的拓展是抓手,项目的建设落地是关键。“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按照产业社区谋划定位,形成‘产业、空间、运营’三位一体规划,建立‘资金、空间、投资’三位一体项目实施机制,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项目库清单。”

今年力争收储土地1万亩

紧扣制造业当家,聚焦“投资年”主题,市自然资源局从推动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增加土地收储、盘活存量空间三方面,全力整合新增的产业空间和低效使用土地,丰富和完善先进制造业空间供给保障体系,以更高质量的土地空间保障“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产业需求。

“工改工”和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东莞“拓空间”的主战场。吕鹏介绍,202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低成本产业空间的要求,市自然资源局坚持增量、存量两手抓,一方面继续深化标准化产业片区和战新基地建设,形成具有300多个地块共3.13万亩的“土地库”。另一方面,创新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识别划定60个、单个面积为500亩-3000亩的产业园区,拆除整备土地5850亩。

强化产业空间收储方面,前两年已完成连片土地整备约1.07万亩,今年力争收储1万亩,其中六成为产业空间。立足“战略谋划-空间谋划-项目谋划”,强化市级统筹、规划引领管控,推动实现空间与产业融合匹配,着力推动标准化产业片区、现代化产业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产业及配套用地的收储。

在盘活存量空间方面,市自然资源局已经全面梳理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底数和闲置原因,制定了政策框架、实施路径,今年将全面开展“清地”行动,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综合运用协商谈判、行政处理、司法诉讼等综合手段,刚柔并济、灵活有序推动处置,力争完成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盘活6000亩,把存量闲置空间盘成增量发展空间。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伟华表示,继续用好“三合一”,即国有工业、仓储土地使用权条件变更、《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流程三合一“拆旧建新”“容差审批”等政策支撑,支持做好产业项目用地增容手续办理服务工作,实现原地增资、零地增容。

三位一体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

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2024年完成“工改工”拆除面积不少于1万亩、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400亿元。

市自然资源局秉持“产业社区”理念,实施60个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传统的流水线工厂向更加关注产业运营和员工发展的产业社区转变。相比于传统工业园区,现代化产业园区有何特点?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东莞总结出哪些经验做法?

“现代化产业园区是指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生态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社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细胞单元。”张伟华解释,有别于传统工业园区按单体项目、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现代化产业园按“产业社区”模式开发建设,作为城市配套功能细胞,打造“产城人”融合的高质量园区,重点强化产业、空间、运营“三位一体”规划。

具体而言,现代化产业园区有“四个转变”。即从“空间规划”向“融合规划”转变,从“工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变,从“项目规划”向“园区规划”转变,从“静态蓝图”向“动态实施”转变,打造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现代产业集聚、生产生活配套完善、运营服务水平高的产业社区,避免土地碎片化、规划零散的局面,并建立留白机制,从规划上为未来产业招引提供解决路径。

目前,东莞已重构了创建机制,成立市、镇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制定出台“5+2”政策体系,统一成本核算标准,实现了融合审批,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对征拆成本预期,推动了万江振亮、高埗正中、凤岗联泰等一批项目建设,形成了热气腾腾的新局面。

张伟华表示,锚定年度建设任务,聚焦市政府“一号文”,将强化政策宣贯辅导,在更广范围形成支持配合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三位一体”规划体系。

此外,以督导、通报、考核为手段,压实镇街党委责任;借助社会力量提升60个片区的品质,为每个片区精准谋划和配置资源,并配合好镇街党委政府做好资金筹集、项目招引工作,解决在哪里建设,谁来建设,钱哪里来,建成什么样、怎么样去经营五个关键问题。

以项目动工为目的 挂图作战逐宗推进

土地供应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东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进度。市政府“一号文”提出,要构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全过程审批效能监管系统和代办服务体系,全面加快企业投资项目供地效率。

对此,吕鹏表示,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改变东莞过去自下而上的项目生成模式,强化自上而下项目统筹,按照“产业社区”定位谋划项目,形成“产业、空间、运营”三位一体规划,建立“资金、空间、投资”三位一体项目实施机制,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项目库清单。

过去一年,市自然资源局扩大“互联审批 围合供地”改革实施范围,推动83个重大产业项目快速供地,其中塘厦极目科技园项目从稳定用地红线到挂网出让仅用时89天,创下项目落地新速度。

通过出台全面加快“三旧”改造的实施意见,强化“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形成公开透明的“三旧”改造全流程工作指引,推进“工改工”融合审批,实现申请材料、审查内容、流程时间压减“3个50%以上”。深化规划审批“标准化、便利化、透明化”改革,有效提高规划管理和调整的效率。

吕鹏表示,将以项目动工为目的,全力调动各方面力量,自然资源要素能保尽保,强化审批提速,专人专班全力挂图作战,重点盯紧获得专项债专项借款项目、园区内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园区外零散的“工改工”项目这三类项目,逐宗推进。

根据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保障倍增企业用地需求;丰富产业用地供应方式,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倍增企业联合拿地。对此,市自然资源局将推进用地业务审批融合,降低企业拿地成本,将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8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结合倍增企业向工信部门提出的联合拿地申请情况,会同工信部门深入对接企业,做好土地供应的服务工作和项目履约监管工作。

文字:吴金华 图片:东莞日报资料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