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丨东莞作家周齐林作品获好评!鲁院第四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东莞+ 2024-01-27 14:56:18

近日,鲁迅文学院第四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李朝全、刘颋、李云雷、霍俊明、付秀莹、朱钢、陈亚军、陈涛等文坛大家与会研讨。对入选第四届“培根工程”的陆秀荔、周齐林、赵宇(赵雨)、吴素贞、王彤羽、甘海晶、邹胜念、许冬林等八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东莞青年作家周齐林被研讨的作品主要有上榜“十佳劳动者文学榜”的《大地的根须》和获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的《底色》等三部散文作品,受到现场专家广泛好评。其作品主评专家、《文艺报》副总编刘颋认为,周齐林的文学创作,起码是在他的散文领域的创作是有文体意义上的探索,她的散文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质,第一是非虚构的特质,第二是坚持了散文的“我的”主体性,这一点有别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非虚构的创作,第三个是引入了小说创作的手法。

周齐林(右四)

“他的散文可读性强,而且情感饱满,主旨深刻,可以一口气读完,比如最早发表在《十月》杂志的这篇《大地的根须》,我是一口气读完,节奏感很强,节奏和结构都是非常讲究的。节奏非常快,这在我的散文阅读体验中,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少的。”刘颋表示,周齐林的《大地的根须》快节奏推进是因为由一个事件推一个事件,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人物也是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出场,但是这种人物的出场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安排,从散文叙事的意义上人物的出场有着非常严谨的考虑和安排。“以人物、事件和情节来推动,这就让他的散文呈现出非常纪实性非虚构性的风格。”

“这三篇散文是我近期所阅读的散文里情感浓度最高的作品,但他恰恰是抒情的笔墨最少的。这点构成了周齐林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我觉得他是文体意义上的探索者,而且从这个方向上看,他的创作并不孤独。”研讨会现场,刘颋还高度肯定了周齐林散文的“情感的浓度非常高,非常饱满”的特点,尤其赞赏其散文中对抒情性的文字的克制,而是“通过小说叙事的手法,把他对生活的看法和立场和感受,在叙事中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不需要借助于长篇的抒情。”

正是因为周齐林有着很强的阅读生活的能力,也有着很好的思想积累,刘颋希望周齐林能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希望以后能在中国作协的山乡巨变的计划里看到周齐林更好的作品。

周齐林(二排右一)

据悉,鲁迅文学院开展的“培根工程”青年作家培养计划是加强青年作家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中国作协延伸工作手臂、创新培训方式、扶持培养文学新人的有力实践。未来“培根工程”将持续追踪入选青年作家学员的创作动态并助力提高,适时为入选作家举办改稿会、研讨会,做好优秀作品发表、丛书出版工作,邀请入选作家返院交流,并有计划地开办回炉班等,努力培养有鲁院特色的青年作家群体。

周齐林等青年作家也表达了对鲁院“培根工程”的感谢之情,表示将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守正创新,在现实题材创作、新时代山乡巨变计划等方向不懈努力,争取创造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回馈时代和人民,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周齐林,籍贯江西吉安永新,现居东莞,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1届高研班学员,广东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有作品近200余万字散见于《作品》《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长城》《青年文学》《山花》《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刊。曾获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第四、第五届广东省散文奖,著有小说集《像鸟儿一样飞翔》,散文集《被淘空的村庄》《少年与河流》《大地的根须》《跪向土地》。

文字:沈汉炎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