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大湾区智能传感产业创新峰会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办。会上,大湾区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揭牌启动,落地松山湖。
智能传感器是国家数字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型功能材料、MEMS工艺、半导体和先进封装等技术的高精度智能传感器芯片、模组及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需求越来越迫切。
峰会上,大湾区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揭牌启动,并举行了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15位来自材料、装备、半导体、AI、工业设计及投融资领域的权威专家受聘为工程中心的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在致辞中介绍了实验室建立5年以来的建设成果和科研进展。他表示,实验室已经建成完备的材料表征与制备、微加工器件等平台,可以为智能传感器产业充分赋能。他呼吁各行业专家齐聚实验室,共建大湾区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共同赋能新材料的未来,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转化道路。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谢华介绍了东莞传感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并表示对该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战略关切。他强调,东莞市政府将持续倾力支持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针对实验室不同研究板块,也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旨在提升东莞传感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指出,实验室的核心独特性在于其全链条创新模式的运用,尤其在成果产业转化阶段,实现了从基础材料研究到器件精密加工,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创新孵化布局。工程中心所构建的独特创新机制,有效弥补了创新链的短板,有力延伸了产业链条,并且强化了与下游创新产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大会上,工程中心执行主任张超以《大湾区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建设规划》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了工程中心研发平台、检测平台、产品平台及服务平台四大核心平台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路径。张超指出,工程中心将以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东莞和大湾区成熟的智能装备产业条件,旨在整合并构筑一个完整的传感产业生态闭环体系,实现从传感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直至客户市场的全方位生态集聚,为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贡献大湾区力量。
峰会期间举行多轮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大学创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电计量检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共同携手,充分发挥在大湾区的产业优势,进行全方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