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隔坑公园,碧塘水面宽广、水质清澈,微风拂过时泛起阵阵涟漪。岸边,古香古色的凉亭增添了几许文化韵味,成排的景观树随风摇曳,远远望去,满目苍翠……曾经的废弃鱼塘摇身变成了环境优雅的乡村公园。这背后,实际是一场高位部署、内外兼修,推动美丽圩镇建设的“横沥实践”。
美丽圩镇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横沥以“头号工程”之势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全力抓好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聚焦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等方面,力促城乡风貌有质的提升,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努力打造美丽圩镇“横沥样板”。
■横沥纵深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将一块块杂乱无章的闲置地,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活休憩空间
“家门口”遇见美
“自从碧塘升级改造以后,水更清、空气更好了。”住在隔坑村的刘女士感叹道,隔坑公园环境优美,闲时都会带着孩子过来玩耍,或散步或休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村内道路宽敞整洁,湖面倒映着绿树红花,公园里桂花飘香,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横沥镇张坑村的村容村貌悄然发生美丽蝶变。
隔坑村、张坑村的“蝶变”,正是横沥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有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行动的生动缩影。
步入隔坑公园,湖水涟漪、垂柳吐绿,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放眼望去,碧塘内一池清水,绿波荡漾,水中鱼儿成群结队畅游。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废旧鱼塘。升级改造后成为了村民心中的“网红打卡点”,在提升美丽乡村风貌的同时,重塑出了一个“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活休憩空间。
“我们不仅要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更要让每位村民都能感受到这份变化。”隔坑村党委副书记吴国良说,如今的隔坑村已然告别了那个牲畜粪便满地、小招贴随处可见的旧容貌。结合“水岸人家”特色元素,通过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农房风貌管控,强化环卫作业,实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在张坑村的相牛文化公园,穿村而过的广深铁路沿线被精美的相牛文化墙绘与茂盛的绿植所装扮映衬。改造一新的公园凭借特色墙绘名声在外,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打卡”留影。“在成为‘网红’公园之前,这里只是桂湖路路段旁的一块闲置绿地,它对于周边村民最大的吸引也就是用来开荒种植蔬菜。”张坑村党总支部书记张锦亮感慨地说道。
在横沥,这样主题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还有不少。譬如长巷村香氏文化主题公园,此前是一块杂乱无章的闲置地,当地依托深厚的香氏历史文化,巧妙融入古韵园林建筑设计,蜕变成集“生态、休闲、静谧”为特色的香氏文化主题公园;六甲村安康北二路末段有一片包括29间危旧瓦房、破烂猪圈和闲置地的区域,当地在不改变原宗地权属范围的前提下,通过清污除杂、场地平整,围设成多个小花池、小菜池和小树池,让“脏乱差”的小角落实现质的变化。
在纵深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的过程中,“横沥做法”更引起全市的关注。2023年10月,全市村容村貌整治暨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横沥镇召开,上述两个村再度“出圈”,深受与会代表称赞。“作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此次全市高规格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横沥举办,表明了横沥对全市做好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东莞横沥城管分局副局长祝和柏如是说。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全面铺开,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建设、“四小园”建设、“三边三地”整治提升、外立面改造提升、城乡停车秩序整治、村史文化展览馆建设等,无不体现了横沥在建设美丽圩镇方面的布局超前、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和措施得力。
当前,横沥18个村(社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圩镇”,并持续推进城镇扩容提质,升级改造了中山西路、天桥路等多条主次街道沿线房屋外立面,建成口袋公园15个;升级改造了18座公共厕所;大力推进“三边三地”整治提升,建成了1002个“四小园”;开展了27个道路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建设(含配建)停车位超2000个。
“绣花功”见真效
环境美了,如何让五彩缤纷的绿意不褪色呢?行走在横沥的众多乡村,你会发现,无论村道还是小巷,都格外干净整洁,就算无人居住的旧村旧屋边角旮旯处,也能看见小花小草的装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得益于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的“绣花功夫”。
清晨6时许,张坑的村道上行人依旧稀少,环卫工黄阿姨准时来到相牛文化公园,开始她一天的保洁工作。因为前一晚寒潮来袭,刮起阵阵寒风,路面散落着满地的树叶,但细心一看,却没有发现其他垃圾。黄阿姨说,现在村民的卫生意识提高了,不随便扔垃圾成为村里的文明共识。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张坑村把目光投向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上。对旧垃圾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为每户家庭配置垃圾分类收集桶、实行上门收运垃圾……一系列举措下,村民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为改善人居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而这一大转变还要追溯到2019年3月召开的张坑村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张锦亮表示,当时会议明确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积极推动“干净整洁村”建设。由此,“洁净张坑”行动拉开序幕。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站长制”“所长制”,与村民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为每户家庭配置垃圾分类收集桶、绘制垃圾分类文化墙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就这样一点点做了起来,逐步让居民接受,直到现在形成居民的生活习惯。“现在村里路面干净整洁,村民之间互相‘攀比’谁家门前更干净。”如今骑着环卫车上门收集垃圾,黄阿姨轻松了不少,村民都能做到自觉垃圾分类。
人居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让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才是关键。对此,隔坑村自有妙招。吴国良介绍说:“我们组建了一支由联防队、执勤队、城管队、网格员、安全员组成的共90人的大巡查队伍,将全村划分为10个片区,研判分析全村管理工作。通过落实分区管理制度、压实管理责任、灵活调配资源,对‘牛皮癣’‘门前三包’等多项管理难题进行了突破和改善。”
田头村则赋予群众参与者、建设者的“身份”,通过精准划分网格管理,开展多元化志愿服务。合理调度和整合志愿力量,组建党群志愿服务队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掀起“人人自觉行动、家家广泛参与”的环境整治热潮。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一项持久工程,如何持续巩固深化美丽圩镇建设成果?祝和柏表示,围绕美丽圩镇建设要求,横沥将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短板,“点、线、面”结合,全面推动全镇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美丽宜居向特色精品迈进,推动村庄从点上出彩向乡村全域拓展、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持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横沥将结合“三河六岸”总体城市设计,实施碧道升级、景观提升等工程,加强镇中心区与各村衔接区域的景观规划和建筑风貌管控,加强对各主次街道的房屋外立面和景观灯进行升级改造,有序推进停车位建设,加快“三线”整治步伐,进一步提升“户外广告招牌示范街”和“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示范街”,全面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品质。
经过美丽圩镇建设持续不断的努力,横沥正奏响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协奏曲”,进一步增强圩镇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努力打造美丽圩镇“横沥样板”,为东莞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横沥“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