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型工业化③|东莞市科技局:迈出科创新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
东莞+ 2024-01-24 11:08:19

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两场会议上,“新型工业化”一词被频频提及,提出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多场会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部署。

科创潮涌乘势起,奋楫扬帆启新程,作为“国际制造名城”的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2024年1月18日,东莞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新的一年,东莞市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会上,东莞市科技局表示,要坚定科技创新发展的信心,以“产业科技”为关键词,以“系统推进+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地推动工作落实,真正将科技创新落在企业上、落在产业上、落在发展上。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怎样理解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性?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张赤东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成财富,许多关键技术难题要靠企业创新来突破。

近年来,东莞市科技局大力支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截止目前,东莞市高企数量达到1万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500家以上。并以高企为基础遴选一批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共遴选认定了百强、瞪羚企业382家,梯队培育发展了创新型企业队伍。

接下来,东莞市科技局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继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服务,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一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具有高企认定潜力但尚未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纳入培育库,联动镇街(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对企业加强日常监测,安排专业服务机构上门“一对一”为企业提供辅导,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储备、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研发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传统企业转型成为高企。

二是加大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引进培育,充分发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引领作用,面向无人自主技术、新材料、集成电路和声学领域等新兴产业,吸引青年企业家、科学家创新创业,培育一批高企后备企业,并在全市条件成熟的镇街(园区)探索推广创新创业社区模式,持续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低成本空间,以高企培育为导向,引导孵化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

三是加强高企培育政策保障,设立高企认定奖励,2024年预计拨付1.1亿元奖励资金,对申报高企认定的企业奖励不超过3万元,密切对接税务、教育、人力资源、金融机构等部门,保障高企享受税收优惠、企业人才子女学位、人才入户、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支持高企持续提升发展质量。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而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构建成果落地服务闭环机制,把“铁索桥”修成“高速路”

科技成果好不好,只有用过才知道,科技成果转化是“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五年来,东莞市在体系建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

五年来,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出一条“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实验室队伍从3人到千人,布局十大科学研究方向,建成四大核心板块。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政府、实验室和企业的多向奔赴。

记者从东莞市科技局获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成果落地服务闭环”是市科技局2024年的主抓工作。

构建“培育发现科技成果、精准评价科技成果、闭环服务科技成果、加强考核保障”的全过程工作机制,力争每年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100项。依托“企莞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数据平台,建成科技成果发现库、科技成果服务库、技术经纪(理)人库、企业产学研诉求窗口及科技成果展示区,实现科技成果数据采集、上传、展示、评估、推送、流转等交互功能,打通企业需求与成果供给堵点。

围绕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采用“先创建、后认定”的方式支持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必要条件。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服务功能,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对接,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探索建立由国企主导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统筹服务东莞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作,为科技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人才、资金等服务。总结推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功经验,遴选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共建创新创业社区(综合体),在区域内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基金投资服务、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卓越工程师、开展科技交流活动为企业发展赋能。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中间,隔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峡谷。在成果转化的峡谷上,东莞市已经架起了一座“铁索桥”,接下来,要将这座“铁索桥”升级为连接企业和科研的“高速路”。

重大科技项目逐渐发光,创新平台形成集聚效应

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近年来,东莞市大科学装置建设“火力全开”,吸引着一批批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技人才来到东莞。

到目前为止,散裂中子源已吸引超7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集聚各类科研人才近1000名(包括两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东莞市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各层次人才近8000名,实现本土人才获国家杰出青年零的突破,创新平台形成集聚效应,逐渐发光。

2023年10月,市科技局印发出台《东莞市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办法(试行)》(东科〔2023〕73号),明确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今年,我们将以落实一号文要求为主导主线,善用市重大科技项目各项举措,营造大环境服务大产业,形成大项目助力大企业。

接下来,东莞市将继续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散裂中子源二期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本土高水平院校建设发展,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大平台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来莞发展。

同时,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运作,与高校、龙头企业、行业联盟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凝练出联合培养项目,挖掘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人才对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文字:记者 陈章玮 图片:记者 陈栋 赵浛锐 梁浚锋 编辑:王宝光